
喻微小的援助。語本 唐 韓愈 《〈張中丞傳〉後序》:“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所欲忠者,國與主耳。” 清 趙翼 《漳州木棉庵懷古》詩:“圍城久絶蚍蜉援,相府方酣蟋蟀鬭。” 清 唐孫華 《永嘉令馬公賜谥索詩》之一:“蚍蜉援絶當流矢,雀鼠糧空自結纓。”
“蚍蜉援”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pí fú yuán,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蚍蜉援”字面指蚍蜉(一種體型微小的螞蟻)提供的援助,比喻力量極其微弱、無法起到實際作用的幫助。該詞常暗含對援助者能力不足或形勢危急的感慨。
成語源自唐代韓愈的《〈張中丞傳〉後序》,原文為:
“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所欲忠者,國與主耳。”
(意為:城池被圍困時,連蚍蜉、螞蟻般微小的援軍都沒有,但守城者仍願為國盡忠。)
韓愈以此形容張巡等人孤立無援的困境,後世引用時逐漸演化為固定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韓愈原文背景或曆代引用案例,可參考古典文學詞典或《張中丞傳》相關研究文獻。
《蚍蜉援》是一個成語,意為螞蟻和蜘蛛互相幫助。它形容一些微小的生物或力量相互合作來完成一項較大的事情。
《蚍蜉援》這個詞的部首是“蟲”,筆畫數為21。
《蚍蜉援》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荀子·勸學》一文中的一句話:“蚍蜉撼樹,可笑不自量也。”這句話通過描述蚍蜉(指螞蟻)想要撼動大樹,暗示人們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不自量力。
在繁體漢字中,蚍蜉援的寫法為「螯踴援」。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蚍蜉援的寫法為「蚍蜉攐」。
他們雖然隻是蚍蜉,但通過援助和合作,他們成功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
蚍蜉援并沒有常用的組詞。
蚍蜉援的近義詞有:螞蟻攜手、螞蟻合力。
蚍蜉援的反義詞是獨木難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