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之疾的意思、膏肓之疾的詳細解釋
膏肓之疾的解釋
指不可醫治的絕症。
詞語分解
- 膏肓的解釋 .古代醫學以心尖脂肪為膏,心髒與膈膜之間為肓。《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杜預 注:“肓,鬲也。心下為膏。”後遂用以稱病之難治者。
- 疾的解釋 疾 í 病,身體不舒適:疾病。目疾。殘疾。諱疾忌醫。 一般的痛苦:疾苦。 疼痛:疾首蹙額。 恨:疾惡如仇。 古同“嫉”,妒忌。 弊病,缺點:“寡人有疾”。 快,迅速:疾步。疾走。疾進。疾馳。疾足先得。
網絡擴展解釋
“膏肓之疾”是一個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指不可醫治的絕症,比喻難以根除的嚴重問題或隱患。
典故出處
源自《左傳·成公十年》:春秋時期,晉景公病重,秦國名醫緩診斷後稱其病症位于“肓之上,膏之下”(心尖脂肪為膏,心髒與膈膜之間為肓),因藥力無法到達,故斷言“不可為也”。景公不久病逝,此故事成為成語來源。
用法與特點
- 結構:偏正式成語,通常作賓語使用(如“已成膏肓之疾”)。
- 感情色彩:含貶義,強調問題的嚴重性和不可逆轉性。
- 近義詞:病入膏肓、沉疴宿疾。
現代應用
多用于比喻積重難返的社會弊端或難以解決的個人困境。例如:“環境污染已成為城市的膏肓之疾。”
如需更完整典故細節,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膏肓之疾》這個詞是指身體内部的嚴重疾病,也可以用來形容社會或組織内部的嚴重問題。根據這個詞的意思,我們可以拆分它的部首和筆畫進行分析。
這個詞的首部是“膏”(gāo),意為潤澤,滋養。它的左側是“腦”(nǎo),表示大腦。右側是“高”(gāo)的繁體字形。
這個詞的尾部是“肓”(huāng),意為空洞,空虛。它的左側是“月”(yuè),表示月亮。右側是“亡”(wáng),表示沒有。
《膏肓之疾》這個詞的來源不确定,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它一般以繁體字形式出現,即“膏肓之疾”。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膏字的右側常以“高”作為字形,肓字的左側常以“月”作為字形。
這個詞在句子中的使用可以為:“這個組織内部的腐敗問題已經演化成了膏肓之疾。”表示該組織内部的問題非常嚴重,并有可能導緻該組織的衰敗。
與《膏肓之疾》有關的組詞可能包括:“腐敗”、“病态”、“内耗”等。這些詞語都可以用來形容身體或社會内部的嚴重問題。
與《膏肓之疾》相反的詞可能包括:“健康”、“正常”、“和諧”等。這些詞語可以用來形容身體或社會内部沒有嚴重問題的狀态。
希望對您有幫助!如果您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