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甘願舍棄生命。《左傳·成公二年》:“臣,治煩去惑者也,是以伏死而争。” 南朝 梁 江淹 《詣建平王上書》:“信而見疑,貞而為戮,是以壯夫義士,伏死而不顧此也。”
(2).退隱而死。 漢 鄒陽 《獄中上書自明》:“今欲使天下恢廓之士,誘於威重之權,脅於位勢之貴,回面污行以事諂諛之人,而求親近於左右,則士有伏死堀穴巖藪之中耳,安有盡忠信而趨闕下者哉!”
“伏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甘願舍棄生命
退隱而死
詞義辨析:“伏”在此處可解為“屈服”(第一義)或“隱匿”(第二義),兩種含義均體現古人對生命價值的選擇——或為信念獻身,或為氣節隱遁。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詩詞引用。
伏死這個詞由兩個字組成,包含義項豐富。其中,“伏”是動詞,意為壓制或壓服;“死”是名詞,指生命的終結。因此,伏死的意思是被壓制或壓服至死。
伏字的拆分部首是人字旁,可簡化為亻。它的筆畫數為6:一橫、一豎、一撇、一捺和兩點,總共6畫。
死字的拆分部首是歹字旁,可簡化為歹。它的筆畫數為4:一橫、一豎和兩點,總共4畫。
《伏死》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尚書·大傳》中,使用的是繁體字。隨着時間的演變,逐漸簡化為“伏”和“死”的現代簡體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并不完全相同。根據曆史資料,古時候将“伏”寫作“彳蔔口”,将“死”寫作“镸”或“镸丶馬”。這些古代的字形在今天已經不再使用。
1. 這位勇士甯願伏死,也不會向敵人屈服。
2. 在戰場上,無數壯士以伏死的決心奮勇殺敵。
3. 據傳說,這座城堡曾發生過一場英勇的戰鬥,許多守衛者伏死在外。
1. 伏擊:用隱藏的方式突然襲擊。
2. 伏線:暗中設置的線索,用于引誘敵人或誘導行動。
3. 伏法:被法律制裁壓服至死。
近義詞:壓制、屈服、殁命。
反義詞:生存、抵抗、存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