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俸給和獎賞。《管子·權修》:“祿賞加于無功,則6*民輕其祿賞。” 三國 魏 曹操 《論吏士行能令》:“未聞無能之人,不鬭之士,并受祿賞而可以立功興國者也。”《晉書·賈充傳》:“有太傅、車騎以下,皆加祿賞。”《周禮·天官·大宰》“四曰祿位” 唐 賈公彥 疏:“學士有賢行學業,則詔之以爵位、祿賞,亦是敺之於善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祿賞漢語 快速查詢。
“祿賞”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含義與古代官員的待遇和獎懲制度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祿賞”由“祿”和“賞”組成:
曆史背景與功能
祿賞在古代政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如《管子·權修》提到:“祿賞加于無功,則民輕其祿賞”,強調需按功績分配,以維護制度公信力。三國時期曹操也主張“無能之人不鬭之士,并受祿賞”無法興國,體現其作為治國手段的嚴肅性。
宋代進一步将祿賞與“仁政”結合,通過郊祀賞賜等政策強化君臣關系。
文獻例證
現代意義
當代語境中,“祿賞”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指代古代官僚體系的物質激勵制度,較少用于日常表達。其近義詞包括“俸祿”“賞賜”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的應用或相關制度演變,可參考《管子》《周禮》等古籍,或宋代政治制度研究文獻。
祿賞是一個有着深厚意義的漢字,由「玉」和「隻」兩個部首組成,總計11個筆畫。
祿賞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也有一些變化。繁體中的「祿」字在上方加上了「阝」,形式為「樂」。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仍保持着相似的意義。
「祿賞」在古代指的是為有功之人給予的補助和報酬。它代表着對人們的努力和貢獻的認可和獎勵。這個詞也可以引申為對任何有所貢獻的人給予應有的回報和贊賞。
以下是一個關于「祿賞」的例句:
他在緊要關頭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獲得了豐厚的祿賞。
「祿賞」這個詞還可以參與組詞。一些相關的詞彙包括「祿位」(代表高官職位)、「祿口」(指領取俸祿的地方)和「賞賜」(表示獎勵和贈送)。
近義詞:褒獎、獎勵、褒揚
反義詞:懲罰、處罰、責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