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賞的意思、祿賞的詳細解釋
祿賞的解釋
俸給和獎賞。《管子·權修》:“祿賞加于無功,則6*民輕其祿賞。” 三國 魏 曹操 《論吏士行能令》:“未聞無能之人,不鬭之士,并受祿賞而可以立功興國者也。”《晉書·賈充傳》:“有太傅、車騎以下,皆加祿賞。”《周禮·天官·大宰》“四曰祿位” 唐 賈公彥 疏:“學士有賢行學業,則詔之以爵位、祿賞,亦是敺之於善也。”
詞語分解
- 祿的解釋 祿 ù 古代官吏的俸給:祿米。祿位(借指官職)。祿蠹(指追求官祿的人)。祿食。俸祿。無功受祿。 福:“兒已薄祿相,幸複得此婦”。 姓。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 賞的解釋 賞 (賞) ǎ 指地位高的人或長輩給地位低的人或晚輩財物:賞金。賞賜。獎賞。賞罰分明。 因愛好某種東西而觀看:賞閱。賞析。賞花。賞月。欣賞。鑒賞。賞心悅目。 認識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而給予重視:賞識。贊賞。 敬辭:賞臉。賞光。 姓。 古同“尚”,尊重。 罰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祿賞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祿賞”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祿”和“賞”兩個單字組成,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君主或朝廷授予臣下的官職、俸祿和賞賜,是統治者酬勞功績、激勵臣屬的重要政治手段。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一、 字義分解
- 祿 (lù):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福也”,指福氣、福運。
- 引申義:特指古代官吏的俸給、薪俸。這是“祿”在“祿賞”一詞中最常用的含義,指官員因職位而獲得的固定物質報酬(如糧食、錢币等)。
- 相關概念:常與“爵”(爵位級)并稱“爵祿”,代表官職和相應的經濟待遇。
- 來源參考:《說文解字》對“祿”的解釋是理解其本義的基礎。古代文獻如《周禮》、《孟子》等大量記載了關于俸祿的制度。
- 賞 (shǎng):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賜有功也”,指賜予、獎賞。
- 引申義:特指對有功勞、有才能或行為值得嘉許的人給予物質(如金銀、田地、物品)或非物質(如榮譽、官職)的獎勵。
- 與“罰”相對:“賞”是正面激勵,“罰”是負面懲戒,共同構成統治術。
- 來源參考:《說文解字》對“賞”的定義清晰點明了其核心是獎勵有功者。法家著作如《韓非子》尤其強調賞罰分明的重要性。
二、 複合詞“祿賞”的含義
将“祿”與“賞”結合,“祿賞”一詞的含義并非簡單相加,而是形成了一個特定的政治術語:
- 核心含義:指君主或朝廷授予臣下的官職、俸祿以及各種形式的賞賜。
- 酬功勵能:其核心目的是酬答臣子的功勞,激勵其繼續效忠和努力。既包括因職位而獲得的常規俸祿(祿),也包括因特殊功績而獲得的額外獎賞(賞)。
- 統治手段:是古代君主駕馭臣下、維護統治的重要權術和制度安排。通過授予祿賞,君主可以籠絡人心、選拔人才、鞏固權力。
- 泛指待遇:有時也泛指臣子從君主那裡獲得的所有物質待遇和榮譽地位。
三、 典籍用例佐證
“祿賞”一詞在古代典籍中頻繁出現,印證了其含義:
- 《韓非子·五蠹》: “故主施賞不遷,行誅無赦,譽輔其賞,毀隨其罰,則賢不肖俱盡其力矣。” (雖然此句未直接出現“祿賞”,但韓非子強調的“賞”即包含祿賞之意,是其法治思想的核心)。《韓非子·八奸》 中更直接提到“祿賞”作為人主控制臣下的手段。
- 《管子·明法解》: “爵祿賞慶,以申其功。” 明确将爵位、俸祿、賞賜、慶賀作為表彰功勞的方式。
- 《史記》、《漢書》等史書: 大量記載了帝王因功或因寵對臣子進行“祿賞”的具體事例,如封官、賜爵、賞金、賜田宅等。
四、 與相關概念的區别
- 俸祿/俸給: 主要指官員因職位而獲得的固定報酬,是“祿”的核心内容,屬于“祿賞”的一部分(常規性)。
- 賞賜/獎賞: 主要指因特定功勞或恩寵而獲得的額外獎勵,是“賞”的核心内容,也屬于“祿賞”的一部分(額外性、針對性)。
- 爵祿: 常指爵位及其相應的俸祿待遇,強調等級與待遇的結合,與“祿賞”含義有重疊,但“祿賞”更寬泛,可包含非爵位相關的賞賜。
- 封賞: 主要指授予封地或爵位及相應的賞賜,常用于重大功勳,是“祿賞”的一種高級或特定形式。
總結
“祿賞”一詞,源于“祿”(俸祿)與“賞”(獎賞)的結合,在古漢語中專指君主或朝廷為酬答功勞、激勵臣屬而授予的官職、俸祿及各種賞賜。它既是臣子效忠所獲得的回報,也是君主鞏固統治的核心權術,體現了古代政治中“酬功勵能”的基本原則。其含義在《說文解字》對單字的訓釋及《韓非子》、《管子》等大量典籍的運用中得到了充分印證。
網絡擴展解釋
“祿賞”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含義與古代官員的待遇和獎懲制度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
基本詞義
“祿賞”由“祿”和“賞”組成:
- 祿:指古代官員的俸祿,即固定薪資;
- 賞:指額外的獎賞或賞賜,通常因功績獲得。
合稱表示官員的俸祿與獎賞,可泛指官員的待遇體系。
-
曆史背景與功能
祿賞在古代政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如《管子·權修》提到:“祿賞加于無功,則民輕其祿賞”,強調需按功績分配,以維護制度公信力。三國時期曹操也主張“無能之人不鬭之士,并受祿賞”無法興國,體現其作為治國手段的嚴肅性。
宋代進一步将祿賞與“仁政”結合,通過郊祀賞賜等政策強化君臣關系。
-
文獻例證
- 《晉書·賈充傳》記載官員“加祿賞”的實例;
- 《周禮》提及祿賞可“驅之于善”,作為道德引導工具;
- 唐代賈公彥注解時,将祿賞與“爵位”并列為激勵賢能的方式。
-
現代意義
當代語境中,“祿賞”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指代古代官僚體系的物質激勵制度,較少用于日常表達。其近義詞包括“俸祿”“賞賜”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的應用或相關制度演變,可參考《管子》《周禮》等古籍,或宋代政治制度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背袋悲聲庳側别有洞天兵隊冰封並舉禅坐撤材陳德持算床席刀鋸之餘刀麻點拍動辄二人台豐頤概不由己歌磬枸骨鈎膠官差廣成含經堂寒突黑口黃金花虎蹤貓迹浃辰江叟腳錢嘉夷揭業景星慶雲刻薄盔纓蘭草老監煉銅流芳後世淪滔馬包茂學難世破理裒嘯锵如瓊姬羣形三澣神藏詩編邃竹拓地錢土铏微單萎黃微衷相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