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衣的前襟或後襟。亦借指衣裳。 宋 歐陽修 《答梅聖俞大雨見寄》詩:“豈知下土人,水潦沒襟裾。” 宋 張九成 《秋興》詩:“清風拂襟裾,片月堕籬落。” 清 孫枝蔚 《送王築夫北行兼呈李屺瞻》詩:“誦詩感《無衣》,涕淚濕襟裾。”
(2).引申為胸前。 清 尤侗 《遊靈岩記》:“歷階而望,則 太湖 也。山色有無,水光上下,漁舟一葉,落霞千點,氣象茫茫,集於襟裾。”
(3).詈詞。謂禽獸而穿着人的衣服。 唐 韓愈 《符讀書城南》詩:“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元 劉緻 《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争奈何人心不古,出落着馬牛襟裾。” 明 袁宗道 《讀<孟子>》:“百姓行矣而不著,習矣而不察,則為襟裾之禽獸。”
“襟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字面含義
指衣物的前襟或後襟,也可泛指衣裳。例如宋人張九成在《秋興》詩中用“清風拂襟裾”描寫風吹衣擺的景象,清代孫枝蔚的詩句“涕淚濕襟裾”則借衣襟代指衣物整體。
引申含義
貶義用法
作為詈詞(罵人的話),用于斥責人徒有外表卻無德行,類似“衣冠禽獸”。元代劉緻的散曲“出落着馬牛襟裾”即為此類用法。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詩句出處或成語典故,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襟裾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衣服的前襟和下擺。
襟裾的部首是衣,由“衤”和“裸”組成,共有16個筆畫。
襟裾這個詞最早出自《詩經·杜飛·葛生草》:“襲襟裾,無不涉思。”在古代文獻中也常出現襟裾這個詞。
在繁體中,襟裾的寫法是「襟裼」。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隨着演變存在一定差異。關于襟裾的古代寫法,具體需要查閱更為專業的文獻資料。
1. 他撫摸着衣服的襟裾。
2. 她優雅地拂去襟裾上的塵土。
襟裾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襟懷、襟翼、襟袖等。
與襟裾意思相關的近義詞有:前襟、衣擺;反義詞可能沒有一個具體對應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