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漸磨 ”。浸潤;教育感化。語本《漢書·董仲舒傳》:“漸民以仁,摩民以誼。” 顔師古 注:“漸謂浸澗之,摩謂砥礪之也。” 宋 曾鞏 《與王介甫第二書》:“故有漸磨陶冶之易,而無按緻操切之難。”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八:“其所以誘掖激勵,漸磨成就之道,皆有節序。” 清 梅曾亮 《鮑母謝孺人家傳》:“非惟慈心,蓋漸摩之密緻然雲。” 嚴複 《救亡決論》:“而天下後世所以樂被其愚者,豈不以聖經賢傳,無語非祥,八股法行,将以‘忠信廉恥’之説漸摩天下,使之胥出一途,而風俗亦将因之以厚乎?”
“漸摩”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傳統解釋
該詞最早出自《漢書·董仲舒傳》:“漸民以仁,摩民以誼。”
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逐漸磨合或磨練,使事物完善或達到理想狀态”,可能屬于詞義的擴展應用。
經典文獻引用
適用範圍
多用于描述教育、文化或道德層面的長期影響,如“漸摩成就之道”(宋·張世南)。
若需進一步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漢書》及顔師古注疏。
漸摩(jiàn m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逐漸摩擦或逐漸磨損。
漸摩由2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水”字旁,右邊是“麻”字旁。它由12畫組成。
漸摩的來源可能與古代制作紙的工藝有關。在古代,制作紙張時,往往需要經過反複的擦摩和磨損。因此,漸摩一詞就由此産生,并用于形容逐漸磨損的過程。
在繁體字中,漸摩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相比之下,漸摩的古代寫法多為篆書或隸書風格。然而,其基本形狀和結構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太大的變化。
1. 這雙鞋已經漸摩得看不出原來的顔色了。
2. 時間的流逝漸摩着我們的青春歲月。
漸漸、逐漸、溫漸、漸進、漸滅
磨損、摩擦、磨蝕
保留、保存、完好、未受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