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設問。 金 王若虛 《文辨》:“ 張九成 雲: 歐公 《五代史》論多感嘆,又多設疑。蓋感嘆則動人,設疑則意廣。此作文之法也。”
(2).猶起疑。《水浒傳》第十四回:“我們見他偌大一條大漢在廟裡睡得蹺蹊,亦且面生,又不認得,因此設疑,捉了他來這裡。”《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那時不但 安公子 設疑,大約連聽書的此時也不免發悶。”
“設疑”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懷疑、疑慮
“設”指懷疑的心理活動,“疑”表示懷疑的對象或狀态。該詞常用于描述對人或事的真實性、意圖産生懷疑。例如:“他對這份合同的條款設疑,要求進一步核實。”
起疑
在口語或文學中,可表示因異常現象而産生疑心。如《水浒傳》中“見他面生,因此設疑捉拿”。
作為文學或寫作手法,“設疑”有兩種形式:
設疑 | 設問 |
---|---|
可包含隱藏信息再揭示 | 直接自問自答 |
強調懸念或心理活動 | 強調邏輯引導 |
(參考來源:)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典故,可查閱《水浒傳》或金代王若虛的《文辨》。
設疑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讠”和“疋”,筆畫數為9畫。它是由“讠”部作為聲旁,而“疋”作為意符,組合形成的。
“設疑”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它的繁體字為「設疑」。在古時候,人們對于事情的真實性或準确性,會産生疑問或懷疑。因此,出現了“設疑”這個詞,用來表示人們在思考或懷疑的狀态。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對這個報道的真實性表示設疑。
2. 學生們應該多設疑,不要輕易相信所聽到的信息。
3. 老師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設疑,積極思考問題。
組詞:
1. 懷疑:表示對某事或某人持有疑慮、心存疑問。
2. 拆分:指将一個整體分解成若幹部分。
3. 設想:表示構思或推測某種可能性。
4. 疑問:用來表示不确定、有疑惑或懷疑的問題。
5. 思考:指深入思索、思考問題或事物。
近義詞:
1. 懷疑:猜疑、可疑、疑心、疑慮。
2. 疑問:質疑、迷疑、納悶、疑惑。
反義詞:
确信:表示完全相信或确定某事的真實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