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緩役的意思、緩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緩役的解釋

緩期服兵役。 洪深 《包得行》第一幕:“ 周保長 :病得很厲害,據說一時不會好,恐怕不久要辦一個請求緩役的手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緩役”指緩期服兵役,即因特定原因暫時推遲或免除兵役義務。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緩役指個人因健康、學業、家庭等特殊情況,經申請批準後暫緩履行兵役義務。例如洪深在《包得行》中提到:“病得很厲害……要辦請求緩役的手續”,體現了因健康問題申請緩役的典型場景。

  2. 讀音與寫法

    • 拼音:huǎn yì
    • 注音:ㄏㄨㄢˇ 一ˋ
    • 繁體:緩役。
  3.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兵役制度中,如:

    • 健康問題:如突發疾病或身體條件暫時不符合服役要求;
    • 學業或家庭原因:部分國家允許學生或需照顧家庭者申請緩役。
  4. 注意事項

    • 需通過正規程式申請,獲批後方可生效;
    • 緩役不等同于免役,推遲期滿後可能仍需履行兵役義務;
    • 部分資料可能混淆“緩役”與司法術語(如緩刑),需注意語境區别。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申請流程或政策,可參考兵役法規或官方渠道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緩役》的意思

《緩役》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緩慢地樂曲。它可以用來形容節奏緩慢、抑揚頓挫的旋律。

拆分部首和筆畫

《緩役》的兩個字都包含了“纟”(糸)部首,表示與線或紡織品有關,其中,“緩”字為“纟”旁加“宛”旁,總共10個筆畫;“役”字為“纟”旁加“彳”旁,總共彳11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

《緩役》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中,形容為“舞蹈聲緩慢悠揚”。繁體字為「緩役」。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古今字書列小篆稱「光役」、「宛繭」。清代康熙字典正楷寫作“緩役”,隸定字通寫作「緩{糸|糹}役江」。

例句

她的演奏真令人陶醉,每一段琴音都飽含着緩役的情感。

組詞、近義詞與反義詞

- 組詞:緩慢、拖延、曲調、音律 - 近義詞:曲調、調子、旋律 - 反義詞:急促、激昂、猛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