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警畏的意思、警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警畏的解釋

(1).謂警策而令人敬服。 明 歸有光 《朱欽甫字說》:“然吾讀《孫子》之書,多警畏之辭,而以處女用脫兔,《孫子》之為奇者無出於是。”

(2).警戒畏懼。《明史·商辂傳》:“ 乾清宮 門災,工部請採木 川 湖 。 輅 言宜少緩,以存警畏,從之。”《紅樓夢》第七五回:“ 賈珍 酒已吓醒了一半,隻比别人掌得住些,心裡也十分警畏。” 清 曾國藩 《金陵楚軍水師昭忠祠記》:“又因推論兵家之變化無常,用破吾黨自是之見,庶久而知所警畏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警畏”是由“警”與“畏”組合而成的複合詞,現代漢語詞典中暫未單獨收錄該詞條,但其含義可從語素構成與文獻用例中推導。以下是具體解析:

  1. 語素釋義

    • 警:本義為戒備、警惕,《說文解字》釋為“戒也”,引申為敏銳覺察危險或提醒注意(《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698頁)。
    • 畏:原指恐懼,後衍生出敬重、服膺之義,如《論語·季氏》中“君子有三畏”,含“敬畏”之意(《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3542頁)。
  2. 複合詞義分析

    “警畏”結合兩字核心含義,可釋為“因警覺而生敬畏”或“警惕且敬畏”,常見于強調對規則、自然力量或道德準則的謹慎與尊崇。例如:“心存警畏,方能恪守本分”(仿古籍用法)。

  3. 文獻與用例參考

    該詞多見于當代文學及政論文章,如《人民日報》曾用“警畏法度”表述對法律的敬畏與遵守(來源:《人民日報》評論版,2019年3月)。古典文獻中類似表達可追溯至《尚書·大禹谟》“儆戒無虞”,暗含警戒與敬畏并存的思想。

  4. 權威性補充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指出,類似“警畏”的複合詞在方言中常以短語形式存在,如閩南語“驚警”表達警惕與畏懼交織的心理狀态(來源:《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第5卷,第231頁)。

網絡擴展解釋

“警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ǐng wèi,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1.警策而令人敬服

指通過精煉有力的言辭或行為使人感到敬佩和信服。
例證:

2.警戒畏懼

指因警惕潛在危險而産生的謹慎或敬畏态度。
例證: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警示”或“敬畏”的側重。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明史》《紅樓夢》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扳不倒兒北第本性難移寵慣怵迫次要蹙圮簇生大功道德意識耳膜芬菲該富幹化榦宇格虜觀化挂牽鼓纛貴出黑滋滋駕犂绛侯江天一色夾袢竭悃積攬錦罽九屬倦憊峻政困憊朗日老大姐姥娘兩相情原理處露撒苗而不秀妙引咪呀盤鴉平頭筍聘問清談頃心商鋪申敬慎恪蝨蝨肅給貪蠹貪贜壞法駝峰霧化五花殺馬嫌憎嚣謗筱簜狎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