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格迕的意思、格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格迕的解釋

抵觸,不合。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呂超墓志銘>跋》:“然官號郡名,無不格迕,若為遷窆,則年代相去又過遠,殆亦非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格迕(gé w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抵觸、違逆、不相容,強調事物或行為之間的對立沖突關系。以下從詞典釋義、構詞解析及文獻用例角度詳細說明:


一、詞典釋義

  1. 抵觸;違逆

    指雙方立場、行為或性質相互沖突,無法調和。

    《漢語大詞典》 釋為:“違逆,抵觸。”

    《辭源》 釋為:“相違逆。”

    用例:

    《後漢書·陳蕃傳》:“行事不合律令,格迕聖意。”

    (行為不符合法令,違背皇帝的旨意。)

  2. 不相容;格格不入

    引申指事物間存在根本性矛盾,難以共存。

    《古代漢語詞典》 注:“彼此抵觸,互不相容。”

    用例:

    宋人筆記《桯史》:“其論與舊說格迕,學者疑之。”

    (他的觀點與傳統學說相悖,學者們表示懷疑。)


二、構詞解析


三、文獻權威用例

  1. 《漢書·王莽傳》:

    “舉措乖戾,格迕民心。”

    (政策措施荒謬反常,與民衆意願相抵觸。)

  2. 《宋書·禮志》:

    “新儀格迕舊典,宜悉停用。”

    (新禮儀制度與舊典章相沖突,應全部廢止。)


四、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屬文言遺存,現代漢語多見于學術論述或曆史文本,用以描述: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3.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4. 《後漢書》《宋書》點校本(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現有資料,“格迕”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概括如下:

詞義解析

使用建議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抵觸”“矛盾”等替代詞。如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或曆史用例,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巴厘島鼻子不消得參場草服茶花女慈孫戴山鼇多氏翻讨發現分母負氣仗義革運功服攻駒公休日駭浪灏氣讧賊胡博詞卉服戶穴檢核解餓忌勝庫婁麗春飂飕六義漏盡旅退曼頭門阖門門迷道民獻飄曶頻度遷怨峤道畦畹劬勤屈轶區有人迹稀少柔竿上元夫人神禾申禁失群水旦暑氣邃曲讬景踠跌威壓賢尊霞姿月韻西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