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鲠正的意思、鲠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鲠正的解釋

剛正,正直。《南史·蔡撙傳》:“ 撙 風骨鯁正,氣調英嶷,當朝無所屈讓。”《舊五代史·晉書·田武傳》:“ 武 出身戎行,性鯁正,禦軍治民,鹹盡其善。” 明 黃佐 《廣州人物傳》卷三:“天下謂 瞻 ( 劉瞻 )鯁正,特為讒擠,舉以為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鲠正”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gěng zhèng,其核心含義為剛正、正直,常用來形容人的品格或行為正直不屈。

詳細解釋:

  1. 詞義
    指性格或作風剛強正直,不隨波逐流。例如《舊五代史》中描述田武“性鲠正,禦軍治民,鹹盡其善”,即強調其為人正直,治軍治民均以善行示人。

  2. 出處與用法

    • 曆史文獻中多次出現,如《南史·蔡撙傳》稱蔡撙“風骨鲠正”,明代黃佐的《廣州人物傳》也以“鲠正”贊揚劉瞻的品格。
    • 多用于形容官員、士人等具有堅定道德立場的人物。
  3. 相關詞彙與成語
    與“鲠正”相關的成語包括“峭論鲠議”(指言論正直剛硬)、“忠鲠不撓”(忠誠正直不屈服)等。

例句參考:

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對人物品格的評價。

網絡擴展解釋二

《鲠正》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鲠正(gěng zhèng)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嚴肅、正直、剛正不阿。它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或困境時能夠堅守原則,不被外界的壓力和誘惑所左右。 拆分部首和筆畫: 《鲠正》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魚”,其中鳍(qí)、魚(yú)和魚(rù)是它的三個組成部分。 來源: 《鲠正》這個詞的來源于中國古代文獻《孟子·盜跖》。其中的“有利不鲠”一句,意味着面對利益誘惑時仍能堅守正道,不會為了個人私利而背離原則。 繁體: 《鲠正》的繁體字為「鯁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文獻中,漢字「鲠正」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大體形态和意義沒有改變。 例句: 1. 他在面對困難時始終保持鲠正的态度,毫不動搖。 2. 鲠正的品質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準則。 組詞: 鲠正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使用,形成新的意義,例如:鲠正不阿、鲠直忿恚。 近義詞: 與鲠正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剛正不阿、剛正不阿。 反義詞: 與鲠正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怯懦、附和。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