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鲠正的意思、鲠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鲠正的解釋

剛正,正直。《南史·蔡撙傳》:“ 撙 風骨鯁正,氣調英嶷,當朝無所屈讓。”《舊五代史·晉書·田武傳》:“ 武 出身戎行,性鯁正,禦軍治民,鹹盡其善。” 明 黃佐 《廣州人物傳》卷三:“天下謂 瞻 ( 劉瞻 )鯁正,特為讒擠,舉以為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鲠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和詞典釋義兩個角度進行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鲠(gěng)
    • 本義指魚骨、魚刺,《說文解字》釋為"魚骨也"(來源:《說文解字·魚部》)。
    • 引申為"正直、剛直",如《漢書·賈誼傳》"骨骾之臣"即指忠直敢谏的臣子(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第198頁)。
  2. 正(zhèng)
    • 本義為"不偏斜",《說文解字》釋為"是也",引申為公正、中正(來源:《說文解字·正部》)。

二、合成詞釋義

"鲠正"形容人性格剛直公正,強調堅守原則、不畏權勢的特質。

三、典型用例

《後漢書·黃琬傳》載:"琬以鲠正為權貴所嫉",描述黃琬因性格剛直公正遭權貴排擠(來源:《後漢書》卷九十一)。

"鲠正"屬書面語,多用于形容人的品格,核心含義為剛直不阿、持守公正,蘊含對道德原則的堅定維護。

網絡擴展解釋

“鲠正”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gěng zhèng,其核心含義為剛正、正直,常用來形容人的品格或行為正直不屈。

詳細解釋:

  1. 詞義
    指性格或作風剛強正直,不隨波逐流。例如《舊五代史》中描述田武“性鲠正,禦軍治民,鹹盡其善”,即強調其為人正直,治軍治民均以善行示人。

  2. 出處與用法

    • 曆史文獻中多次出現,如《南史·蔡撙傳》稱蔡撙“風骨鲠正”,明代黃佐的《廣州人物傳》也以“鲠正”贊揚劉瞻的品格。
    • 多用于形容官員、士人等具有堅定道德立場的人物。
  3. 相關詞彙與成語
    與“鲠正”相關的成語包括“峭論鲠議”(指言論正直剛硬)、“忠鲠不撓”(忠誠正直不屈服)等。

例句參考:

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對人物品格的評價。

别人正在浏覽...

安撫播種采綴參軌參列讒殺吃個虱子留隻腳持呪沖騰愁痛出言吐詞丹鳳城登月艙浮迹廣角鏡頭滾杠紅點颏毀宗狐文幾賤材講書街上即即足足咎患開足客卿科刑口無擇言蘭質蕙心老婦六呂骊羊馬腹逃鞭眉诩凝審朋僚辟纑迫索潛堤乾澀輕赍七輿大夫戎丑三臡颾颾神龍沈疑十羊九牧受獎順俯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碗唇亡絶微學五坊香祖顯録小娃邪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