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衆。《詩·大雅·緜》:“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毛 傳:“戎,大;丑,衆也。” 孔穎達 疏:“立此社者,為動大衆,所以告之而行也。”一說指戎狄丑虜。見 于省吾 《澤螺居讀<詩>劄記》。
(2).舊時對少數民族的蔑稱。 漢 班固 《窦車騎北伐頌》:“行戎丑以禮教,炘鴻校而昭仁。”
(3).武臣中的敗類。《明史·張士隆傳》:“積戎丑於禁中,戲幹戈於卧内。”
“戎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大衆
源自《詩經·大雅·緜》:“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毛傳注“戎”為“大”,“丑”為“衆”,指代普通民衆或群體。孔穎達進一步解釋為“動大衆而行”,即號召衆人行動(、)。
對少數民族的蔑稱
古代中原文化對周邊民族的貶稱,如漢代班固《窦車騎北伐頌》中“行戎丑以禮教”,暗含文化優越感(、)。
武臣中的敗類
特指軍隊或官員中的腐敗分子,如《明史·張士隆傳》批評“積戎丑于禁中”,揭露武将的失德行為(、)。
部分文獻(如)提到“戎丑”可能指“戎狄丑虜”,強調對異族的敵視,但此說争議較大,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詩經》《明史》等原始文獻,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
《戎丑》是一個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相貌或外貌丑陋、粗糙。
《戎丑》由部首“戈”和“丑”組成,部首“戈”指的是“兵器”,表示與戰争或軍隊相關的意思;而“丑”是一個具體的漢字,表示“丑陋”或“粗糙”的意思。
根據筆畫數來計算,《戎丑》總共有11畫。其中,“戈”部有4畫,“丑”部有7畫。
《戎丑》是中國皮影戲《采花女》中的兩個角色名字。皮影戲是一種傳統的中國戲曲表演形式,通過用獸皮制成的剪影來演繹故事。戲中的角色形象造型特殊,其中戎丑角色以其丑陋的外貌和滑稽的表演風格而聞名。
在繁體字中,《戎丑》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戎丑」。
在古代漢字中,《丑》的寫法可以有多種形式。在古體字中,《丑》的上半部分是一個人的圖像,下半部分則是象征地塊的土狀字形。而在古文字的方塊字形中,丑則表示丑陋的意思。
他的相貌粗糙、丑陋,真可謂是個戎丑之輩。
- 戎馬:指軍隊,戰争的象征。 - 丑角:指演員在戲劇中扮演丑陋、滑稽的角色。 - 丑化:指将一個人或事物描述得更丑陋、可笑。
- 丑陋:指相貌或外貌丑惡。 - 粗糙:指質量低劣,沒有光滑細緻的表面。
- 美麗:指相貌或外貌漂亮、吸引人。 - 光滑:指光潔平滑,沒有粗糙雜亂的表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