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儀的意思、失儀的詳細解釋
失儀的解釋
[discourteous] 指儀容禮節上有疏失
我怕喝醉了在人家面前失儀
詳細解釋
不符合禮節儀式;沒有禮貌。《南齊書·謝超宗傳》:“﹝ 超宗 ﹞以失儀出為 南郡王 中軍司馬。”《西遊記》第八五回:“主公,望赦臣等失儀之罪。”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二月二十日》:“此次禮節務使西人容易成禮,不緻失儀,斷不強以萬不能行之事。”
詞語分解
- 失的解釋 失 ī 丢:遺失。坐失良機。收複失地。流離失所。 違背:失約。失信。 找不着:迷失方向。 沒有掌握住:失言。失職。失調(俹 )。 沒有達到:失望。失意。 錯誤:失誤。失策。過失。失之毫厘,謬以千裡。
- 儀的解釋 儀 (儀) í 人的外表或舉動:儀态。儀表。威儀(使人敬畏的嚴肅容貌和舉止)。 按程式進行的禮節:儀式。儀仗。司儀。 禮物:賀儀。謝儀。 供測量、繪圖、實驗用的器具:儀器。 法制,準則:儀刑。“設儀立
網絡擴展解釋
“失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在禮儀、儀态或禮節上的疏失或不得體行為。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核心含義:指因言行舉止不符合禮儀規範而顯得不得體或失态。例如在正式場合醉酒失态、言語冒犯等均屬于“失儀”。
- 詞源構成:由“失”(缺失)和“儀”(禮儀)組成,字面意為“缺失禮儀”。
2.曆史出處與用例
- 古代文獻:最早見于《南齊書·謝超宗傳》,記載謝超宗因“失儀”被貶職,體現該詞在官場禮儀中的嚴肅性。
- 文學作品:《西遊記》第八十五回中,臣子向主公請罪時提到“望赦臣等失儀之罪”,反映其作為禮節過失的常見用法。
3.使用場景與延伸
- 社交場合:多用于批評或自謙在正式場合(如宴會、會議、外交活動)中的不當行為,例如清代薛福成記載外交禮儀時強調“不緻失儀”。
- 現代語境:可泛指出于疏忽或缺乏教養導緻的失禮行為,如公開場合喧嘩、衣着不整等。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失禮、失态、無禮。
- 反義詞:得體、守禮、知儀(注:部分來源提到的“多禮”可能不適用,需結合具體語境)。
“失儀”強調對傳統禮儀或社會規範的違背,帶有一定批評或自省意味。其曆史用例豐富,現代多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需根據場合判斷嚴重程度。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意思
《失儀》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它表示失去禮儀、舉止不得體的意思。形容一個人行為不合宜、不得體,缺乏應有的教養和舉止規範。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失儀》這個詞的部首是“亻”和“言”,分别代表人和言語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2。
來源
《失儀》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文獻中是在《論語·公冶長》篇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君子失儀而不恥。”意為君子失去禮儀時,會感到羞愧和不安。
繁體
《失儀》的繁體寫法為「失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人的部分寫作「亻」和「七」,言的部分寫作「言」和「言」的組合。
例句
他素來端莊得體,但這次的舉止卻失儀了。
組詞
失禮、失态、失措、失寵、失态、失言等
近義詞
失禮、不得體、粗魯、無禮
反義詞
得體、得體、得宜、得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