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山礬的意思、山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山礬的解釋

(1).花名。常綠灌木。春開白花,芳香。 宋 黃庭堅 《戲詠高節亭邊山礬花詩序》:“江湖南野中有一種小白花,木高數尺,春開極香,野人號為鄭花。 王荊公 嘗欲求此花栽,欲作詩而陋其名,予請名曰山礬。野人采鄭花葉以染黃,不借礬而成色,故名山礬。” 宋 楊萬裡 《萬安出郭早行》詩:“玉花小朵是山礬,香殺行人隻欲颠。”

(2).代指弟弟。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三○七:“黃梅淡冶山礬靚,猶及雙清好到家。”此以黃梅、山礬兩花代指 龔氏 二子 橙 (兄) 陶 (弟)。參見“ 山礬弟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山礬”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植物屬性

  1. 基本特征
    山礬(學名:Symplocos sumuntia)是山礬科山礬屬的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4-8米。葉片革質,呈卵形或倒披針狀橢圓形,春季開白色小花,香氣濃郁。
  2. 用途
    其果實可食用,種子可作染料(傳統染色工藝中替代明礬使用,故得名“山礬”)。

二、文化含義

  1. 比喻義
    因山礬外表美麗但全株有毒,常被用于比喻事物外表光鮮卻暗藏欺騙性,或形容人言行不一。
  2. 代指親屬
    古漢語中,山礬偶作“弟弟”的代稱,可能與植物特性或諧音相關,但此用法較少見。

三、相關典故

宋代黃庭堅曾為其命名,因觀察到民間用其葉染黃不需明礬,故以“山礬”稱之;王安石亦有詩提及此花。


提示:如需了解山礬的詳細植物分類或分布區域,可參考植物學資料(如的權威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山礬:含義和來源

山礬(shān fán)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一種礦物質,也稱作石礬。它是一種含有硫酸鹽的礦石,常常呈現出黃色、白色或褐色等不同顔色。山礬在古代有廣泛的用途,主要用于制作媒染、皮革和制革等領域。

部首和筆畫

山礬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山(shān)和礬(fán)。其中,“山”是部首,表示這個詞與山相關。它的拼音是shān,總共包含三個筆畫;“礬”是剩餘部分,與礦物相關。它的拼音是fán,總共包含四個筆畫。

繁體寫法和古時候漢字寫法

山礬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山礬」。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山一字的寫法較為固定,而礬的寫法存在一些變種。有時候會将礬寫作「礬」,或者将山寫作「山」。

例句

1. 我在山區發現了一塊形狀奇特、顔色鮮豔的山礬礦石。

2. 這種山礬可以用來制作染料,用于染制絲綢,使其更加絢麗多彩。

組詞

1. 礬石(fán shí):指的是含有硫酸鹽等礦物質的石礬。

2. 礬土(fán tǔ):指的是含有礦礬成分的土壤。

3. 礬酸(fán suān):指的是一種化學物質,是礬石等礦石酸化後生成的産物。

近義詞和反義詞

1. 近義詞:石礬、硫礬

2. 反義詞:砂礬、水礬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