絙橋的意思、絙橋的詳細解釋
絙橋的解釋
亦作“絚橋”。繩索橋。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一》:“所謂 罽賓 之境,有盤石之隥,道狹尺餘,行者騎步相持,絚橋相引,二十許裡方到。”
詞語分解
- 絙的解釋 絙 á 緩。 絙 ē 古同“緪”,大繩索:“系以巨絙。”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 橋的解釋 橋 (橋) á 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築物:橋梁。橋墩。橋涵。橋頭堡。吊橋。棧橋。引橋。立交橋。 形狀如橋梁的:心髒搭橋手術。 古同“喬”,高。 古同“矯”,正,整。 姓。 筆畫數:; 部首:木
網絡擴展解釋
“絙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ēng qiáo,其核心含義是繩索橋。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定義:指用繩索或藤條等材料搭建的簡易橋梁,常見于古代交通不便的山區或峽谷地帶。
- 别稱:亦寫作“絚橋”,兩者同義。
2.曆史與文獻出處
- 《水經注》記載:北魏地理學家郦道元在《水經注·河水一》中提到,罽賓(古西域國名)境内有狹窄險道,行人需借助“絚橋”跨越,形容其險要:“道狹尺餘,行者騎步相持,絚橋相引,二十許裡方到。”
- 地域背景:這類橋梁多用于古代中國西南及西域地區,適應複雜地形。
3.相關橋梁類型
- 笮橋:另一種以竹索或藤條編織的吊橋,結構與絙橋類似,如四川成都的“夷裡橋”(又名笮橋)。
- 區别:笮橋更側重竹材,而絙橋可能包含其他繩索材質。
4.文化延伸
- 成語關聯:如“高絙百尺”(形容極高或險要)、“修橋補路”(代指善舉),均體現古代橋梁的實用與文化象征意義。
“絙橋”是古代因地制宜的交通設施,反映了先民利用自然材料克服地理障礙的智慧。現代類似結構可見于部分傳統村落或景區複原建築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案例,可參考《水經注》及古代地方志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好的,請等一下,我會盡快給您寫出這篇文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