絙桥的意思、絙桥的详细解释
絙桥的解释
亦作“絚桥”。绳索桥。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所谓 罽宾 之境,有盘石之隥,道狭尺餘,行者骑步相持,絚桥相引,二十许里方到。”
词语分解
- 絙的解释 絙 á 缓。 絙 ē 古同“緪”,大绳索:“系以巨絙。” 笔画数:; 部首:糹; 笔顺编号:
- 桥的解释 桥 (橋) á 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桥梁。桥墩。桥涵。桥头堡。吊桥。栈桥。引桥。立交桥。 形状如桥梁的:心脏搭桥手术。 古同“乔”,高。 古同“矫”,正,整。 姓。 笔画数:; 部首:木
网络扩展解释
“絙桥”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ēng qiáo,其核心含义是绳索桥。以下为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定义:指用绳索或藤条等材料搭建的简易桥梁,常见于古代交通不便的山区或峡谷地带。
- 别称:亦写作“絚桥”,两者同义。
2.历史与文献出处
- 《水经注》记载: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一》中提到,罽宾(古西域国名)境内有狭窄险道,行人需借助“絚桥”跨越,形容其险要:“道狭尺餘,行者骑步相持,絚桥相引,二十许里方到。”
- 地域背景:这类桥梁多用于古代中国西南及西域地区,适应复杂地形。
3.相关桥梁类型
- 笮桥:另一种以竹索或藤条编织的吊桥,结构与絙桥类似,如四川成都的“夷里桥”(又名笮桥)。
- 区别:笮桥更侧重竹材,而絙桥可能包含其他绳索材质。
4.文化延伸
- 成语关联:如“高絙百尺”(形容极高或险要)、“修桥补路”(代指善举),均体现古代桥梁的实用与文化象征意义。
“絙桥”是古代因地制宜的交通设施,反映了先民利用自然材料克服地理障碍的智慧。现代类似结构可见于部分传统村落或景区复原建筑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案例,可参考《水经注》及古代地方志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好的,请等一下,我会尽快给您写出这篇文章。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