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破斧的意思、破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破斧的解釋

(1).《詩·豳風》篇名。贊美 周公 平定 管 、 蔡 、 商 、 奄 四國的叛亂,伐罪救民。《詩·豳風·破斧序》:“《破斧》,美 周公 也, 周 大夫以惡四國焉。”後用作贊美朝廷用兵平亂之典。 宋 蘇轼 《賀韓丞相啟》:“《破斧》之惡四國,實願 周公 之亟還;折箠以鞭 赤眉 ,無煩 鄧禹 之久外。” 明 無名氏 《鳴鳳記·夏公命将》:“ 越裳 未奏來重譯,願展《東山》《破斧》功。”

(2). 夏後氏 孔甲 所作歌名。 孔甲 因其養子被斧斷足,感而賦《破斧》之歌。事見《呂氏春秋·音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破斧”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古雅或特定語境下使用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用法分析。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和經典文獻的釋義,其主要含義如下:

  1. 字面含義:破損的斧頭

    • 這是最直接的含義。“破”指破損、毀壞,“斧”指斧頭這種工具或武器。組合起來指損壞、不完整的斧頭。
    • 來源參考: 此釋義符合漢語詞彙構成的基本規律,是“破斧”最基礎的詞義。可參考《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破”和“斧”的單獨釋義進行組合理解。
  2. 特指《詩經·豳風》篇名

    • “破斧”是《詩經·國風·豳風》中的一篇著名詩作的标題。該詩記載了西周初年周公東征平定叛亂(如管叔、蔡叔、武庚之亂)的曆史事件。
    • 詩篇主旨: 詩歌以隨征戰士的口吻,既描述了戰争的艱苦(“既破我斧,又缺我斨”),也表達了對戰争結束、得以生還的慶幸(“哀我人斯,亦孔之将”),以及對周公的贊美。
    • 象征意義: 詩中的“破斧”以及同樣提到的“缺斨”(破損的方孔斧),是戰争激烈殘酷的象征,表明武器在戰鬥中都已損壞,暗示戰鬥之慘烈和持續時間之長。
    • 來源參考:
      • 《毛詩正義》(漢代毛亨傳,鄭玄箋,唐代孔穎達疏)對《豳風·破斧》篇有詳細注解。
      • 《詩經注析》(程俊英,蔣見元著,中華書局)對《破斧》篇的題解、注釋和賞析。
      • 《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在論述《詩經》部分會提及此篇的曆史背景和文學價值。
  3. 引申義:經曆艱苦鬥争或重大變故

    • 由于《破斧》篇的深遠影響,“破斧”有時會被用來象征或指代經曆了一場艱苦卓絕的鬥争、磨難或重大的變故後,終于迎來轉機或安定的狀态。這種用法相對少見,且多帶有文學性或典故色彩。
    • 來源參考: 此引申義源于對《詩經·破斧》篇曆史背景和情感主旨的抽象化理解。在理解和使用此引申義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并回溯到《詩經》原典。

“破斧”的核心含義有兩層:

  1. 本義: 指物理上破損的斧頭。
  2. 專指/典故義: 特指《詩經·豳風》中的《破斧》篇,該篇以破損的武器象征戰争的慘烈,表達了戰士經曆磨難後生還的複雜情感和對和平的向往。由此,在特定語境下可引申指經曆重大艱難困苦。理解該詞,尤其在其文學或曆史語境中使用時,必須聯繫《詩經》原典。

網絡擴展解釋

“破斧”一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一、《詩經·豳風》篇名(核心含義)

《破斧》是《詩經》中贊美周公平定叛亂的詩歌,共三章。

  1. 曆史背景:周成王時期,管叔、蔡叔聯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及奄國叛亂,周公率軍東征平亂。
  2. 内容主旨:通過“既破我斧,又缺我斨”等句,描述戰争慘烈,同時表達對周公伐罪救民的贊頌。詩中“四國是皇”“四國是吪”指四國(管、蔡、商、奄)被震懾或教化。
  3. 後世引用:宋蘇轼、明戲曲《鳴鳳記》均以此典喻朝廷平亂之功。

二、成語引申義

指“用力過猛反緻事與願違”,屬後起含義。

三、夏後氏孔甲之歌(次要典故)

傳說夏朝孔甲因養子被斧斷足,作《破斧》之歌,載于《呂氏春秋·音初》。
(注:此典故流傳度較低,文獻記載較少)

辨析要點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釋義,若涉及古籍解讀優先參考《詩經》原意。

别人正在浏覽...

白夜豳人嶓岷彩鹢曹劉察己知人澄濁除疾得體甸宇地腹地慝地體桂阙國娥會歸魂搖魄亂減賤谏士假塟精雕細镂祭器淃漣距閉砍土镘科座郎中老弦録橐慮囚邁氣懋膺夢魇莫可奈何南北人娉币破禁迫暮輕進青廬侵竊铨總山帶上相神椽釋部守固耍娘順天遊爍爚銅魚使頭家突發兔纖委畀未必僞詐狹長西池謝蘭燕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