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占居不應有的職位。多用作自謙之詞。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識量》:“吾少不才,位居宰相,汝今又得州牧,叨據過分,人所嫉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主司失意》:“臣性禀樸愚,材昧機變,皆為叨據;果竊顯榮,一心唯知効忠,萬慮未嘗念失。”
“叨據”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āo jù,其核心含義是“占居不應有的職位”,通常作為自謙之詞使用。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人認為自己占據了一個本不屬于自己的職位或地位,帶有謙虛或自我貶低的意味。例如在古文中,官員常以“叨據”表達對自身職位的謙遜态度。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引用不準确”,可能與“叨”的另一含義(引述)混淆,但根據古籍用例及主流釋義,應以“謙稱占據職位”為準。
如需更多例證或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辭海》《唐摭言》等文獻來源。
叨據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口頭上說出的話或傳聞的消息。它的部首為口,總共有10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詩經》中,是一個古代樂舞時音響的名稱,後來逐漸演變為表示閑談傳聞之意。
在繁體字中,叨據的寫法為 "叨據",與簡體字稍有差别。
在古代,叨據的字形會有較大的變化。在《康熙字典》中,叨字的寫法是"⺾斷言",據字的寫法是"⺾耇"。
以下為叨據的例句:
1. 他口口聲聲說的那些叨據,實際上并沒有真實的證據支持。
2. 這是一條我聽來的叨據,你可以調查一下是否屬實。
組詞:叨叨、據實、叨陳、衆叨兒。
近義詞:消息、傳聞、謠言。
反義詞:證據、事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