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拂廬的意思、拂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拂廬的解釋

上層 吐蕃 人所居的氈帳。 唐 杜甫 《送楊六判官使西蕃》詩:“草肥蕃馬肥,雪重拂廬乾。”《舊唐書·吐蕃傳上》:“其屋都城號為 邏些城 。屋皆平頭,高者至數十尺。貴人處於大氈帳,名為拂廬。”《舊唐書·高宗紀上》:“辛未, 吐蕃 使人獻馬百匹及大拂廬可高五丈,廣袤各二十七步。”《新唐書·吐蕃傳上》:“其贊普居 跋布川 ,或 邏娑川 ,有城郭廬舍不肯處,聯毳帳以居,號大拂廬,容數百人。其衛候嚴,而牙甚隘。部人處小拂廬,多老壽至百餘歲者。” 元 王逢 《後無題》詩之二:“銀河珠鬥低沙幕,乳酒黃羊減拂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拂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考據價值的詞彙,特指古代遊牧民族居住的帳篷式建築,常見于吐蕃等西北少數民族聚居區。該詞最早見于《舊唐書·吐蕃傳》記載:"貴人處于大氈帳,名為拂廬",其結構以牦牛毛編織的氈布為材質,頂部設通風口,内部空間可容納數十人聚居。

從詞源學分析,"拂"字本義為掠過、輕擦,引申為覆蓋之意;"廬"指簡易住所,二字組合形象地描述了帳篷頂部毛氈隨風拂動的形态特征。唐代詩人杜甫在《送楊六判官使西蕃》中寫道"草輕蕃馬健,雪重拂廬幹",印證了此類建築在高原環境中的實用性。

根據《中國民族建築大觀》收錄的研究成果,拂廬的搭建技術體現了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智慧,其可拆卸特點適應了遷徙需求,圓形結構兼具防風性與保暖性,門簾多朝東南以避西北寒風。這類建築形态至今仍影響着現代蒙古包的設計原理。

網絡擴展解釋

“拂廬”是古代吐蕃(今西藏地區)貴族居住的大型氈帳,具有鮮明的遊牧文化特征。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結構
    拂廬指吐蕃上層貴族居住的毛氈帳篷,通常規模較大,高度可達數十尺,内部空間廣闊。例如《舊唐書》記載,吐蕃都城邏些城(今拉薩)的貴人居住在大氈帳中,稱為“拂廬”。

  2. 曆史背景
    唐代文獻中多次提及拂廬,如杜甫《送楊六判官使西蕃》中“雪重拂廬乾”,側面反映了吐蕃與中原的文化交流。唐高宗時期,吐蕃曾向唐朝進獻“大拂廬”,高五丈,占地約27步見方,可見其工藝之精湛。

  3. 詞源與文化意義
    該詞源自吐蕃語,漢字“拂”可能為音譯,“廬”則對應帳篷的居住功能。拂廬不僅是住所,也是身份象征,與普通平民的平頂屋形成對比,突顯了吐蕃社會的等級差異。

  4. 相關文獻
    除《舊唐書》《新唐書》外,《重編國語辭典》等工具書也收錄此詞,均強調其作為吐蕃貴族氈帳的屬性。

拂廬是唐代吐蕃貴族特有的氈帳,兼具實用性與階級象征意義,常見于漢藏交流的曆史記載與文學作品中。

别人正在浏覽...

背街變臉賓詞瀕河舛訛促滅大朝觐的音奠都端實厄狹轓騑風華正茂汾陽宮改正剛鹵高堅高冏隔行如隔山關思貴土紅色後聯後身婚禮火運簡才绛房儉簡腳底闆潔誠積迷郎臣老調重談力劣淩踔流水桃花縷堤面呈冥隘墓次凝淡牛錄厄真翩連籤字瘸子屈戌兒弱毫删要事始輸悃斯洛文尼亞人私鹽包聳肩土蝼岏巑想穿綫鞋蕭何律瀉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