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層 吐蕃 人所居的氈帳。 唐 杜甫 《送楊六判官使西蕃》詩:“草肥蕃馬肥,雪重拂廬乾。”《舊唐書·吐蕃傳上》:“其屋都城號為 邏些城 。屋皆平頭,高者至數十尺。貴人處於大氈帳,名為拂廬。”《舊唐書·高宗紀上》:“辛未, 吐蕃 使人獻馬百匹及大拂廬可高五丈,廣袤各二十七步。”《新唐書·吐蕃傳上》:“其贊普居 跋布川 ,或 邏娑川 ,有城郭廬舍不肯處,聯毳帳以居,號大拂廬,容數百人。其衛候嚴,而牙甚隘。部人處小拂廬,多老壽至百餘歲者。” 元 王逢 《後無題》詩之二:“銀河珠鬥低沙幕,乳酒黃羊減拂廬。”
“拂廬”是古代吐蕃(今西藏地區)貴族居住的大型氈帳,具有鮮明的遊牧文化特征。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釋:
定義與結構
拂廬指吐蕃上層貴族居住的毛氈帳篷,通常規模較大,高度可達數十尺,内部空間廣闊。例如《舊唐書》記載,吐蕃都城邏些城(今拉薩)的貴人居住在大氈帳中,稱為“拂廬”。
曆史背景
唐代文獻中多次提及拂廬,如杜甫《送楊六判官使西蕃》中“雪重拂廬乾”,側面反映了吐蕃與中原的文化交流。唐高宗時期,吐蕃曾向唐朝進獻“大拂廬”,高五丈,占地約27步見方,可見其工藝之精湛。
詞源與文化意義
該詞源自吐蕃語,漢字“拂”可能為音譯,“廬”則對應帳篷的居住功能。拂廬不僅是住所,也是身份象征,與普通平民的平頂屋形成對比,突顯了吐蕃社會的等級差異。
相關文獻
除《舊唐書》《新唐書》外,《重編國語辭典》等工具書也收錄此詞,均強調其作為吐蕃貴族氈帳的屬性。
拂廬是唐代吐蕃貴族特有的氈帳,兼具實用性與階級象征意義,常見于漢藏交流的曆史記載與文學作品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