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正信實。 宋 李綱 《與張相公書》:“軟美者進,骾諒者疎,逆耳苦口之言不聞,曲突徙薪之謀不至。”
鲠諒(gěng liàng)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鲠”和“諒”二字組成,主要形容人的品格正直剛毅、誠實守信。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文獻的詳細解釋:
“鲠”本義為魚骨,引申為“剛直、耿介”。《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鲠,謂正直之言,若骨之在喉也。”形容人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體現堅持原則、不阿谀逢迎的特質。
“諒”指誠實、信實。《廣雅·釋诂一》:“諒,信也。”強調言行一緻、信守承諾的品質。
合成詞義:形容人剛正不阿且真誠可靠,兼具正直的骨氣與誠信的品格。
“鲠亮(通‘諒’)宏達,克保名節。”
描述唐代名臣裴度性格剛直光明,胸懷坦蕩,堅守節操。
“千載傳忠獻,兩定策、紀元勳績,鲠諒淵衷。”
贊頌人物忠貞堅定,決策深具謀略且内心正直誠懇。
明确釋義:“鲠諒,剛直誠信。”并引用《新唐書》及宋代筆記為書證。
強調“鲠”與“諒”組合後,特指“道德上的剛毅與真誠”,屬褒義人格評價。
“耿介”側重光明正大(如《楚辭》“彼堯舜之耿介兮”),“鲠諒”更突出剛直與誠信的雙重特質。
“剛愎”含固執己見之意(如《史記》“項羽剛愎自用”),“鲠諒”則為褒義,無負面色彩。
(注:古籍原文鍊接因版本差異可能存在變動,建議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或“國學大師”數據庫檢索具體篇章;工具書鍊接以出版社官方資源為準。)
“鲠諒”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屬于古漢語用法,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詞義
“鲠諒”指人性格或品行的“剛正信實”,即正直、誠實且堅持原則。其中: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李綱的《與張相公書》:“軟美者進,骾諒者疎……”(意為“圓滑逢迎者被重用,剛正信實者被疏遠”)。句中通過對比,凸顯“鲠諒”者因正直而不受重視的社會現象。
語境分析
在古漢語中,“鲠諒”多用于描述士大夫或官員的品格,強調不妥協、不虛僞的特質。例如古代奏疏或書信中,常以此詞褒贊忠直之士。
現代適用性
該詞現代已極少使用,屬于生僻詞彙。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耿直”“剛正不阿”“誠樸”等更通用的詞語。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鲠”與“諒”的單獨釋義,可參考《說文解字》或《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
阿措庵薆伴隨産業赤溜出律丑辭出頭椽兒先朽爛差序寸管大洪山跌停闆低聲下氣福緣歌儛果是旱苗得雨好整以暇花海餬口魂構豁勁擠奪極格警疾競今疏古靜攝近捷金石良言舊院基質勵世六清龍陽媚秀南瓜子逆邊牌印泮凍清顔秋暑榷論曲環融調擅賦傷負世譜史實石頭城绶帶鳥水瓢朔日速速淘潠團扁退聽亡友違廢笑貌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