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散的意思、服散的詳細解釋
服散的解釋
服食五石散。 晉 王羲之 《與人書》:“以大近不復服散,當将陡釐也。此藥為益,如君告。”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桓南郡 被召作太子洗馬,船泊 荻渚 。 王大 服散後已小醉,往看 桓 , 桓 為設酒。”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懷華陽潤卿博士》之二:“談玄麈尾抛雲底,服散龍胎在酒中。”參見“ 五石散 ”。
詞語分解
- 服的解釋 服 ú 衣裳:服裝。制服。 穿衣裳:服喪。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藥)。 作,擔任:服務。服刑。服兵役。 順從: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辯(舊指認罪書)。服膺(牢記在胸中,衷心信服)。
- 散的解釋 散 à 分開,由聚集而分離:分散。解散。渙散。散落。散失。散逸。 分布,分給:散布。散發(?)。天女散花。 排遣:散心。散悶(坣 )。 解雇:他幹的不好,讓那家飯店給散了。 集聚 散 ǎ 沒有約束,
專業解析
“服散”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背景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指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階層流行服用一種名為“五石散”(或稱“寒食散”)的丹藥的行為及其相關活動。其詳細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
核心行為:服用五石散
- “服”即服用、進食。
- “散”在此特指“五石散”或“寒食散”。這是一種由多種礦物(通常包括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等)煉制而成的粉末狀丹藥。
- 因此,“服散”最直接的意思就是服用五石散這種藥物。這種行為在當時被視為一種追求長生、強身健體、甚至彰顯身份地位的風尚。
-
伴隨行為與狀态:行散
- 服用五石散後,藥物會産生強烈的反應(藥性燥熱),服用者會感到身體發熱、精神亢奮,甚至需要行走發散藥力以減輕不適,這個過程稱為“行散”。
- 因此,“服散”一詞也常常隱含了服藥後“行散”的狀态和行為。古籍中描述某人“服散”,往往意味着他正處于這種需要行走、散熱、不能靜止的狀态。
-
文化現象與社會風尚
- “服散”在魏晉時期成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尤其流行于名士階層(如“竹林七賢”中的一些人)。它不僅是追求養生或刺激的行為,更被賦予了某種放達不羁、超脫禮法的名士風度的象征意義。
- 因此,“服散”一詞也承載了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文化内涵,反映了當時士人追求個性解放、服藥避世或尋求精神刺激的風氣。
-
風險與後果
- 五石散含有劇毒成分(如砷化合物),長期或不當服用會導緻中毒,出現各種病症甚至死亡。曆史上記載了許多因服散而受害的例子。
- 故“服散”一詞也暗含了這種行為所帶來的巨大健康風險。
總結定義:
“服散”指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于士人階層的一種服用五石散(寒食散)以追求長生、強身或精神刺激,并伴隨有“行散”等特定行為的社會風尚和文化現象。 它既是具體的服藥行為,也代表了那個時代特有的文化符號,但同時也伴隨着嚴重的健康危害。
權威參考來源: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該權威詞典通常會收錄具有重要曆史文化意義的古漢語詞彙。其對“服散”或相關詞條(如“五石散”、“寒食散”、“行散”)的解釋,是定義該詞最直接、最可靠的學術依據。商務印書館作為中國最權威的辭書出版社之一,其出版的詞典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公信力。
- 來源鍊接示例(需根據實際線上版或紙質版确認): 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線上數據庫(如存在官方授權版本)或相關詞條頁面。(請注意:具體線上鍊接需視官方平台提供情況而定,此處為示意)
-
《中國醫學史》(相關章節): 如李經緯等主編的《中國醫學史》(人民衛生出版社)或廖育群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醫學卷》(科學出版社),在論述魏晉南北朝醫學或煉丹術、服石風氣時,必會詳細闡述“五石散”的組成、煉制、服用方法(即“服散”)、社會影響及其危害。這些專業醫學史著作提供了藥物學和曆史背景的權威解讀。
- 來源示例: 李經緯等. 中國醫學史. 人民衛生出版社. (具體章節論述服石風氣)
-
《世說新語》及曆代筆記小說: 南朝宋劉義慶所著《世說新語》是記錄魏晉名士言行的重要文獻,其中有多處提及名士服藥(散)及行散的行為(如描述何晏服散、王恭行散等)。後世如《晉書》等史書以及唐宋筆記中也常有相關記載。這些原始文獻是了解“服散”具體社會表現和曆史語境的一手資料。
- 來源示例: [南朝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 (具體篇目如《言語》、《文學》、《任誕》等篇中涉及服散的條目)
-
《本草綱目》(相關條目):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在相關藥物條目(如“石鐘乳”、“砒石”等)下,往往會追溯其曆史應用,并批判性地記載了五石散的組成、危害及曆史上的流弊,為“服散”的危害性提供了傳統藥學角度的權威佐證。
- 來源示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 (相關礦物藥條目下的“發明”或“附方”部分)
請注意: 以上來源均為學術界公認的權威著作。在引用時,應盡可能指明具體的著作名稱、作者、出版社(對于現代著作)以及相關的章節或卷次(對于古籍)。線上引用需确保鍊接指向官方或權威學術機構的可靠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服散”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文化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1.基本含義
- 指服食五石散(一種礦物藥方),屬于古代養生或治療行為。這種藥物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硫磺等礦物配制而成。
2.曆史背景
- 起源:五石散最初出自漢代名醫張仲景的方劑,用于治療傷寒,後經魏晉名士(如何晏)改良,成為當時貴族階層流行的“保健品”。
- 社會風尚:服用五石散在魏晉時期形成風潮,被視為名士風度的象征,甚至成為社交活動的一部分。例如《世說新語》記載,名士王大服散後醉酒訪友。
3.服用方法與影響
- 服用後需“行散”:因五石散有毒且藥性燥熱,服後需通過疾走、冷浴、飲酒等方式發散藥性,稱為“行散”。
- 副作用:長期服用會導緻身體發熱、精神亢奮或恍惚,部分人出現皮膚潰爛等後遺症,甚至中毒身亡。
4.文學與曆史記載
- 王羲之書信中提到因故暫停服散,唐代陸龜蒙詩句“服散龍胎在酒中”也提及此習俗。
- 該行為反映了魏晉時期玄學、道教養生文化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但也因危害健康逐漸被摒棄。
補充說明
部分現代解釋(如“服用散劑藥物治病”)可能為引申義,但曆史語境中“服散”特指五石散,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安恤剝亂本種波喳操舍朝盈夕虛齒革呆窒動黏厄裡倪厄斯風矩封資修浮假更革寒客皓首候證懷才荒荒幻劫煥麗慧穎尖毫家仙霁景寬宏骙骙賴親來下郎庑遼遶曆變麗魄禮神龍筦龍香撥掄才論集眇昧墨慘末富女博士磐固榷網讓陸瑞聖花弱土石髓鼠竄蜂逝俗務天保九如鐵牛提鈴桐江通攝唾絨文算溫習協同西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