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散的意思、服散的详细解释
服散的解释
服食五石散。 晋 王羲之 《与人书》:“以大近不復服散,当将陡釐也。此药为益,如君告。”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桓南郡 被召作太子洗马,船泊 荻渚 。 王大 服散后已小醉,往看 桓 , 桓 为设酒。”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怀华阳润卿博士》之二:“谈玄麈尾抛云底,服散龙胎在酒中。”参见“ 五石散 ”。
词语分解
- 服的解释 服 ú 衣裳:服装。制服。 穿衣裳:服丧。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药)。 作,担任:服务。服刑。服兵役。 顺从: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辩(旧指认罪书)。服膺(牢记在胸中,衷心信服)。
- 散的解释 散 à 分开,由聚集而分离:分散。解散。涣散。散落。散失。散逸。 分布,分给:散布。散发(?)。天女散花。 排遣:散心。散闷(坣 )。 解雇:他干的不好,让那家饭店给散了。 集聚 散 ǎ 没有约束,
专业解析
“服散”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层流行服用一种名为“五石散”(或称“寒食散”)的丹药的行为及其相关活动。其详细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
核心行为:服用五石散
- “服”即服用、进食。
- “散”在此特指“五石散”或“寒食散”。这是一种由多种矿物(通常包括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等)炼制而成的粉末状丹药。
- 因此,“服散”最直接的意思就是服用五石散这种药物。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一种追求长生、强身健体、甚至彰显身份地位的风尚。
-
伴随行为与状态:行散
- 服用五石散后,药物会产生强烈的反应(药性燥热),服用者会感到身体发热、精神亢奋,甚至需要行走发散药力以减轻不适,这个过程称为“行散”。
- 因此,“服散”一词也常常隐含了服药后“行散”的状态和行为。古籍中描述某人“服散”,往往意味着他正处于这种需要行走、散热、不能静止的状态。
-
文化现象与社会风尚
- “服散”在魏晋时期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尤其流行于名士阶层(如“竹林七贤”中的一些人)。它不仅是追求养生或刺激的行为,更被赋予了某种放达不羁、超脱礼法的名士风度的象征意义。
- 因此,“服散”一词也承载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士人追求个性解放、服药避世或寻求精神刺激的风气。
-
风险与后果
- 五石散含有剧毒成分(如砷化合物),长期或不当服用会导致中毒,出现各种病症甚至死亡。历史上记载了许多因服散而受害的例子。
- 故“服散”一词也暗含了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巨大健康风险。
总结定义:
“服散”指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于士人阶层的一种服用五石散(寒食散)以追求长生、强身或精神刺激,并伴随有“行散”等特定行为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现象。 它既是具体的服药行为,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符号,但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健康危害。
权威参考来源: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该权威词典通常会收录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古汉语词汇。其对“服散”或相关词条(如“五石散”、“寒食散”、“行散”)的解释,是定义该词最直接、最可靠的学术依据。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国最权威的辞书出版社之一,其出版的词典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公信力。
- 来源链接示例(需根据实际在线版或纸质版确认): 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在线数据库(如存在官方授权版本)或相关词条页面。(请注意:具体在线链接需视官方平台提供情况而定,此处为示意)
-
《中国医学史》(相关章节): 如李经纬等主编的《中国医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或廖育群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科学出版社),在论述魏晋南北朝医学或炼丹术、服石风气时,必会详细阐述“五石散”的组成、炼制、服用方法(即“服散”)、社会影响及其危害。这些专业医学史著作提供了药物学和历史背景的权威解读。
- 来源示例: 李经纬等. 中国医学史. 人民卫生出版社. (具体章节论述服石风气)
-
《世说新语》及历代笔记小说: 南朝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是记录魏晋名士言行的重要文献,其中有多处提及名士服药(散)及行散的行为(如描述何晏服散、王恭行散等)。后世如《晋书》等史书以及唐宋笔记中也常有相关记载。这些原始文献是了解“服散”具体社会表现和历史语境的一手资料。
- 来源示例: [南朝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 (具体篇目如《言语》、《文学》、《任诞》等篇中涉及服散的条目)
-
《本草纲目》(相关条目):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在相关药物条目(如“石钟乳”、“砒石”等)下,往往会追溯其历史应用,并批判性地记载了五石散的组成、危害及历史上的流弊,为“服散”的危害性提供了传统药学角度的权威佐证。
- 来源示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 (相关矿物药条目下的“发明”或“附方”部分)
请注意: 以上来源均为学术界公认的权威著作。在引用时,应尽可能指明具体的著作名称、作者、出版社(对于现代著作)以及相关的章节或卷次(对于古籍)。在线引用需确保链接指向官方或权威学术机构的可靠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服散”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文化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
1.基本含义
- 指服食五石散(一种矿物药方),属于古代养生或治疗行为。这种药物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等矿物配制而成。
2.历史背景
- 起源:五石散最初出自汉代名医张仲景的方剂,用于治疗伤寒,后经魏晋名士(如何晏)改良,成为当时贵族阶层流行的“保健品”。
- 社会风尚:服用五石散在魏晋时期形成风潮,被视为名士风度的象征,甚至成为社交活动的一部分。例如《世说新语》记载,名士王大服散后醉酒访友。
3.服用方法与影响
- 服用后需“行散”:因五石散有毒且药性燥热,服后需通过疾走、冷浴、饮酒等方式发散药性,称为“行散”。
- 副作用:长期服用会导致身体发热、精神亢奋或恍惚,部分人出现皮肤溃烂等后遗症,甚至中毒身亡。
4.文学与历史记载
- 王羲之书信中提到因故暂停服散,唐代陆龟蒙诗句“服散龙胎在酒中”也提及此习俗。
- 该行为反映了魏晋时期玄学、道教养生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但也因危害健康逐渐被摒弃。
补充说明
部分现代解释(如“服用散剂药物治病”)可能为引申义,但历史语境中“服散”特指五石散,需结合具体文献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白义猼訑怅触陈畴成佛尘卷风齿冷饬朴赤资资词严义正貂袍蹲足垩车風竿拂拂娇锅铲含齿衡石量书合浦还珠禾穟禾心慧眼独具混迹混入建丑月娇妍精巧就业军歌开袪来示练丁李会门豹黏子牛囤溺志偏远平心持正破曙酺聚迁寂浅梦清锅冷竈清书虬螑商庶升黜盛开师王守终赎放水理伺瑕导隙挺特危脑帽无出其右吴舠无二诺香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