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末富的意思、末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末富的解釋

謂經營工商業緻富。《史記·貨殖列傳》:“本富為上,末富次之,姦富最下。”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且也天下有本富,有末富,其别在有田無田。”參見“ 本富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末富"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背景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和社會觀念來理解。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一、 核心含義 “末富”指的是通過從事工商業(即古代所謂的“末業”)而獲得的財富或緻富途徑。這裡的“末”與“本”相對:

因此,“末富”直譯就是“由末業(工商業)獲得的財富”。

二、 曆史語境與文化内涵 “末富”概念的産生與盛行,根植于中國古代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重農抑商”思想:

  1. 社會價值排序: 在傳統儒家經濟倫理和治國理念中,農業被視為立國之本、百姓衣食之源,是國家穩定和賦稅的基礎。手工業、商業則常被視為“奇技淫巧”或“不事生産”的行業,其從業者(商人)的社會地位通常低于農民。
  2. 經濟觀念: 古人認為農業創造“實在”的財富(糧食、布帛),而商業隻是流通財富,甚至可能通過囤積居奇、投機倒把獲取暴利,被視為“末作”、“浮末”。因此,“末富”常被認為不如“本富”來得正當、穩固或值得推崇。
  3. 文獻佐證: 這種觀念在古籍中多有體現。例如,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讨論緻富之道時,雖承認工商業也能緻富(即“末富”),但仍将依靠農業緻富(“本富”)置于更高的層次。他提到:“本富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這清晰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對財富來源的價值判斷:農業緻富最優,工商業緻富次之,通過非法手段緻富最下等。
  4. 穩定性認知: 農業收成受天時影響大,但土地是相對穩定的生産資料。而商業則被認為風險較大,市場波動、政策變化等因素都可能影響“末富”的存續,故有“末富不安”之說。

三、 現代理解 在現代語境下,“末富”一詞已較少使用,但其反映的曆史經濟思想仍有研究價值。它幫助我們理解:

總結來說,“末富”是一個源于中國古代“重本抑末”經濟思想的詞彙,特指通過從事手工業、商業等“末業”活動所積累的財富。它反映了古代社會對農業基礎地位的尊崇和對工商業一定程度上的輕視,帶有特定的曆史和文化内涵。

參考來源:

  1. 《史記·貨殖列傳》 (西漢·司馬遷著): 其中明确提出了“本富為上,末富次之”的財富觀,是理解“末富”概念最核心的文獻依據。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 (ISBN鍊接示例: 如具體線上版本,可參考權威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但需根據具體引用位置查找)
  2.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作為權威的漢語工具書,其對“末富”的詞條解釋會包含基本定義和可能的書證引用。 (通常圖書館或機構訂閱數據庫可見)
  3. 中國經濟思想史相關研究著作: 如趙靖主編的《中國經濟思想通史》等,會詳細闡述“本末”思想及“末富”在曆史語境中的含義和影響。 (北京大學出版社等出版)

網絡擴展解釋

“末富”是古代經濟觀念中的術語,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如下:

基本釋義

“末富”指通過經營工商業獲取財富,與“本富”(以農業緻富)相對。該詞源自《史記·貨殖列傳》中的分類:“本富為上,末富次之,姦富最下”,強調不同緻富途徑的社會評價。

詞源與對比

曆史文獻引用

清代魏源在《默觚下·治篇十四》中進一步闡釋:“天下有本富,有末富,其别在有田無田”,指出是否擁有土地是區分兩者的關鍵。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經濟讨論或曆史文獻分析,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可借喻不同行業的財富積累方式。


“末富”反映了古代重農抑商的思想,需結合“本富”理解其社會與經濟内涵。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及魏源著作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般姜鼠辯護不差上下不自量采艾倉廥操揉磨治側行城保酲酲詞曹大勢兒客厄災告籴根實攻特龜文咍籲含胡蒿萊黃金勒護将健鬭階庑蓮蓬頭靈和殿離世镂楶魯陽揮戈鷗伴判花抛頭露面配殿遷怒于人遷雄箝語敲棋畦疃遒逸缺襟袍人鬼三度生将詩龛眴目肆頭素揮貪慌痰桶提包位宦無愁天子汙道屋室烏油油詳理閑執颉羌洗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