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府對某些物品實行專賣以獲利。《新唐書·食貨志一》:“蓋口分、世業之田壞而為兼并,租、庸、調之法壞而為兩稅。至於鹽鐵、轉運、屯田、和糴、鑄錢、括苗、搉利、借商、進奉、獻助,無所不為矣。”
“搉利”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府通過專賣制度獲取利潤的經濟行為。根據多個來源的綜合解釋,具體分析如下:
一、詞義解析
二、字詞結構
2.構詞解析
三、曆史背景
該詞常見于史書文獻,例如唐代兩稅法改革後,政府通過“搉利”彌補財政缺口,涉及鹽鐵轉運、屯田、鑄錢等經濟領域。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屬于曆史術語,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曆史文本解讀,例如:“唐代搉利政策加劇了官民矛盾。”
參考資料:漢典(權威釋義)、查字典(造句示例)、《新唐書》引證等。
搉利(què l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力地擦拭或擦去。
搉(què)是由手部(扌)和角部(角)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2;利(lì)是由刀刃部(刂)和禾部(禾)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7。
搉利這個詞來源于《爾雅·釋言》。在繁體中,搉利分别寫作榷利。
在古時候,搉利的寫法稍有不同。搉字的手部寫作扌,而利字的刀刃部寫作刂。搉利的古字寫法為搉刂,表示用刀擦拭或擦去。
1. 他用力搉利了一下白闆,讓所有的字迹都消失了。
2. 媽媽拿出搉布,将桌子上的灰塵搉利得幹幹淨淨。
組詞:擦拭、擦去。
近義詞:擦、抹、撣、掃。
反義詞:塗抹、增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