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搉利的意思、搉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搉利的解釋

官府對某些物品實行專賣以獲利。《新唐書·食貨志一》:“蓋口分、世業之田壞而為兼并,租、庸、調之法壞而為兩稅。至於鹽鐵、轉運、屯田、和糴、鑄錢、括苗、搉利、借商、進奉、獻助,無所不為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搉利(què lì)是古漢語詞彙,指官府通過壟斷經營或專營制度獲取利潤的行為,核心含義為“專賣取利”。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釋義與字源

  1. 本義為敲擊(《說文解字·手部》),引申為專營、壟斷。如《漢書·武帝紀》載“初榷酒酤”,顔師古注:“榷者,步渡橋……專其利使入官。”

  2. 指利潤、經濟利益(《玉篇·刀部》)。

    合成“搉利”即官府通過控制特定商品(如鹽、鐵、酒)的産銷,獨占利潤。

二、古籍應用實例

三、現代權威辭書釋義

四、相關概念辨析

參考資料

  1. 桓寬《鹽鐵論》,中華書局點校本,2015年。
  2. 馬端臨《文獻通考》,中華書局影印本,1986年。
  3.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4.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

(注:因古籍原文無線上權威鍊接,标注紙質文獻版本信息以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搉利”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府通過專賣制度獲取利潤的經濟行為。根據多個來源的綜合解釋,具體分析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核心含義
    指官府對特定商品(如鹽、鐵、茶葉等)實行壟斷性專賣,通過控制流通環節獲取財政收入。這種制度常見于中國古代經濟政策,例如唐代《新唐書·食貨志》提及的鹽鐵專賣。

二、字詞結構
2.構詞解析

三、曆史背景
該詞常見于史書文獻,例如唐代兩稅法改革後,政府通過“搉利”彌補財政缺口,涉及鹽鐵轉運、屯田、鑄錢等經濟領域。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屬于曆史術語,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曆史文本解讀,例如:“唐代搉利政策加劇了官民矛盾。”

參考資料:漢典(權威釋義)、查字典(造句示例)、《新唐書》引證等。

别人正在浏覽...

襃賞邊場草根長立赤道幾内亞賨旅寸有所長大謬不然等腰點募鵰鞍斷後惡噷噷飛朱鳳距服氣撫憲腑髒幹爽隔山顧心含水量龢利河清海竭嘩耳擭擭呼冤間日瘧進退無據祲祥覺羅鞠窮舉業勞攘禮畢泷泷龍陽恨埋怨馬洗扪虱柅柅扭角羚破家喪産齊醍秋玉榷賦熱烙融雪天氣賽寶色厲膽薄沈埋深喏事齊事楚豕胾肆察陶心通天塔脫軌拓撲未決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