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加笄的意思、加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加笄的解釋

謂以簪束發。古時女子十五歲始加笄,表示成年。《禮記·内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加笄”是古代中國女子成年禮的重要儀式,具體含義及文化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儀式核心
    指女子十五歲時以簪子(笄)束發,标志成年。這一儀式稱為“笄禮”,與男子的“冠禮”對應,象征女子從少女轉變為適婚女性。

  2. 笄的象征
    “笄”是一種發簪,用于固定發髻。加笄後,女子需改變發型、服飾,并學習禮儀規範,表明具備婚嫁資格。


二、儀式流程

  1. 簡化形式
    笄禮通常包括“三加”(三次更換發飾),但實際操作中常簡化為“一加”,即由女性長輩或正賓為女子梳頭并插笄。

  2. 主持與參與者
    儀式由女性家長主持,加笄者多為女賓,流程包含祝詞、更衣、敬酒等環節。


三、文化延伸

  1. 成語意義
    “加笄”衍生為成語,表示女子早婚。如《禮記》提到“女子十五而笄,二十而嫁”,強調適婚年齡的傳統觀念。

  2. 與“及笄”的關聯
    “及笄”與“加笄”常混用,均指女子成年禮。部分文獻中,“及笄”側重年齡(滿十五歲),“加笄”側重儀式動作(插簪)。


四、曆史記載

“加笄”是古代女子成年的重要禮儀,兼具生理成熟與社會角色轉換的雙重意義,反映了傳統社會對女性生命階段的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二

加笄的意思

《加笄》是一個漢字詞語,具體意思是指女子結婚時所戴的飾物,例如配戴在頭上的發髻或花冠。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加笄》的拆分部首為“十”(shí)。

根據《漢字筆畫查詢表》,《加笄》的總筆畫數為12。

來源和繁體

《加笄》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其源自于古代中國婚禮習俗。在古代,女子到了適婚年齡時,會在結婚前的儀式上戴上這種飾物,以示成年、婚配。

對應于繁體,可以寫作「加筓」。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康熙字典》,《加笄》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加筓」,其中「筓」為用木材制成的梳子。

例句

1. 小紅的婚禮上,她戴着一朵精美的花冠,顯得嬌美動人。

2. 今天,女孩們戴婚紗時也喜歡佩戴加笄,增添儀式的莊重感。

組詞

加冠、加冕、加冕禮

近義詞

婚冠、婚紗、新娘頭飾

反義詞

未婚、未嫁、童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