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dge] 籬笆和栅欄
籬笆和栅欄。 唐 盧綸 《同吉中孚夢桃源》詩:“園林滿芝術,雞犬傍籬栅。”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園後為籬栅,有門在正中偏右,園外一片田疇。”
“籬栅”是一個漢語詞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籬栅”指用竹子、樹枝等材料制成的栅欄,常用于圍合場地或作為防護設施,兼具分隔空間與保護功能。該詞由“籬”(籬笆)和“栅”(栅欄)組合而成,強調兩種結構的結合。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來源,如需進一步擴展,可參考《現代漢語詞典》或文學作品中的具體用例。
《籬栅》(lízhà)是一個表示圍欄、隔離物的詞彙。它通常指由木材、竹子或鐵網等建造的栅欄或圍牆,在農村或花園中用于防止動物進入或标記邊界。
《籬栅》是一個由三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其中“竹”(⺮)是左邊的部首,表示與竹子有關;“齒”(⺹)是上方的部首,表示與牙齒有關;“木”(木)是右邊的部首,表示與木材有關。這個詞字共有19個筆畫。
籬栅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這本古代漢字字典。早期的籬栅多用于防止野獸侵入農田,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圍牆或栅欄的普遍應用。籬栅一詞在中國古代詩詞和文學作品中也經常被用來形容山野田園的景物。
籬栅這個詞的繁體字為“籬柵”。具體而言,繁體字中的“籬”字的“⺮”部分替換成了“竹”字,而“栅”字的“⺹”部分替換為了“木”字。繁體字在一些地區仍然廣泛使用,特别是在港澳台地區。
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與現代有所不同,籬栅也不例外。在古代,籬栅分别寫作“籬”、“柵”,其中“籬”字的上方少了一橫,而“柵”字則将“栅”字的右邊簡化成了兩個縱結構的筆畫。
以下是幾個使用籬栅的例句:
1. 農民在田間樹起了一道籬栅來防止豬跑出去。
2. 園林中的籬栅将花草與人們進行了完美隔離。
3. 池塘邊的籬栅用竹子編制而成,具有自然的美感。
組詞:籬笆、籬笆牆、籬笆門、栅欄、圍欄等。
近義詞:樁栅、欄杆、圍欄。
反義詞:開放、無栅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