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缟的意思、鮮缟的詳細解釋
鮮缟的解釋
新鮮之色。 唐 元稹 《和樂天贈吳丹》:“獨有冰雪容,纖華奪鮮縞。”
詞語分解
- 鮮的解釋 鮮 (鮮) ā 新的,不陳的,不幹枯的:鮮果。鮮花。鮮嫩。新鮮。 滋味美好:鮮美。鮮甜。這湯真鮮。 有光彩的:鮮明。鮮亮。鮮豔。 味美的食物:嘗鮮。時鮮。 特指魚蝦等水産食物:海鮮。魚鮮。 〔鮮卑〕中
- 缟的解釋 缟 (縞) ǎ 未經染色的絹。 白色:“連觀霜缟,周除冰淨”。缟素。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鮮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兩個字分别理解,并在古代文獻中有所體現:
-
字義分解:
- 鮮 (xiān): 本義指生魚,引申為新鮮、活魚、新殺的鳥獸肉。在色彩意義上,常指鮮明、鮮豔、有光彩的顔色,如《說文解字》:“鮮,魚名。出貉國。”段玉裁注:“按此乃魚名。經傳多假為尟少字,又假為鱻新字。” 在形容顔色時,常指亮麗、不晦暗。如《詩經·邶風·新台》:“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籧篨不鮮。” 這裡的“鮮”指鮮明、美好。
- 缟 (gǎo): 本義指未經染色的精細白色生絹。《說文解字》:“缟,鮮色也。” 段玉裁注:“缟,本謂缯之白而細者也。” 引申為白色、素色。如《詩經·鄭風·出其東門》:“缟衣綦巾,聊樂我員。” 毛傳:“缟衣,白色男服也。”
-
“鮮缟”的合成義:
将“鮮”的“鮮明、亮麗”與“缟”的“白色”結合起來,“鮮缟”一詞主要表示:
- 鮮明的白色: 指一種潔淨、明亮、有光彩的白色。它不是黯淡無光的白,而是純淨、耀眼的白。
- 潔白的絲織品: 有時也直接指代具有這種鮮明白色特征的絲織品(缟)。
-
文獻例證與用法:
“鮮缟”一詞在古代典籍中雖不極其常見,但在描述色彩或服飾時有所運用:
- 形容色彩: 常用于形容事物(如衣物、玉石、皮膚等)呈現出一種純淨、亮麗的白色。例如,在描述祭祀禮服或貴族的服飾時,可能會用到“鮮缛”(色彩鮮明華麗)或類似包含“鮮”字的詞來形容其潔白耀眼。雖然沒有直接找到“鮮缟”的經典例句,但根據字義組合和古漢語表達習慣,其含義是明确的。如《禮記·玉藻》中描述君子“羔裘豹飾,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雖未直接用“鮮缟”,但對不同場合服飾顔色搭配的講究,體現了古人對色彩(包括白色)純淨度的重視。
- 指代物品: 可直接指代那種潔白有光澤的缟(生絹)。例如,《漢書·地理志下》記載齊地“織作冰纨绮繡純麗之物”,顔師古注:“冰謂布帛之細,其色鮮絜如冰者也。” 這裡的“鮮絜”(同“鮮潔”)描述的白色布帛質感,與“鮮缟”所傳達的鮮明潔白的意象相通。
“鮮缟”意指鮮明亮麗的白色,強調白色的純淨、耀眼、有光彩。它既可以形容具有這種特質的事物顔色,也可以指代呈現這種顔色的潔白絲織品(缟)。這個詞彙體現了古漢語中對色彩細膩的感知和表達能力。
權威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對“鮮”和“缟”字的本義提供了最基礎的訓釋。
- 《詩經》:其中對“鮮”和“缟”的運用(如《邶風·新台》、《鄭風·出其東門》)是理解這兩個字在先秦語境中含義的重要依據。
- 《禮記》:反映了周代禮制中對服飾色彩的規範和審美,有助于理解“鮮缟”這類描述色彩詞彙的文化背景。
- 《漢書》及顔師古注:提供了漢代對織物顔色質感描述的實例,其“鮮絜”等詞義與“鮮缟”高度相關。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說文》中“鮮”和“缟”的解釋進行了更深入的闡發,是理解其引申義的重要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鮮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
詞語結構
- 鮮:通常指鮮豔、鮮明,或表示新鮮、稀有之意。
- 缟:原指未經染色的白色絲織品,引申為白色或素色。
組合後,“鮮缟”字面可理解為“鮮明與素白的對比”,但在具體語境中需結合引文分析。
-
引文解析
唐代元稹《和樂天贈吳丹》中寫道:“獨有冰雪容,纖華奪鮮缟。”
- 此處以“冰雪容”比喻高潔清冷的氣質,而“鮮缟”則可能指代其他豔麗或鮮亮的色彩,通過對比突出吳丹的卓然不群。
-
綜合釋義
根據上下文,“鮮缟”被解釋為“新鮮之色”,可能指代與素淨(如冰雪)形成反差的鮮明色彩,或象征世俗的繁華。該詞在詩中具有文學化的比喻意義,強調對比與超脫。
-
現代應用
該詞罕見于現代漢語,多用于古典文學研究或詩詞賞析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意象。
由于搜索結果僅提供單一來源且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全唐詩》注解或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以驗證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百箭柏實鑤冰邊上兵衛常滿杯楚霸王觸目興歎春芽楚顔粗書答擾鬥谝憞溷煩政幹渴鈎用果銳鶴梅渾頭渾腦驕寵界道拮隔緊峭集絃膠絶粒開會狂鬧冷沉沉離離矗矗令約蒙鄙内附暖瓶女相如拍肩潘年歉然清革清羞秦氏粉色認審注使絆兒石埭石青使署書幌王大父頑健衛仗武陵灘無所措手足汙濁相長廂懸饷餫揱參攜壺心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