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莊稼未黃熟就幹旱而死。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薦》:“冬初不雪,春盡不雨,麥苗繼日而青死,桑葉未秋而黃落。”
“青死”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青死(qīng sǐ)指莊稼在未成熟(仍為青綠色)時因幹旱而枯死。該詞常用于描述古代農業災害場景。
文獻記載:最早見于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公薦》:“冬初不雪,春盡不雨,麥苗繼日而青死,桑葉未秋而黃落。”
此句通過對比“青死”與“黃落”,強調幹旱對農作物的雙重破壞:麥苗未熟早枯,桑葉未秋先落。
構詞解析:
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古漢語語境中,描述因幹旱引發的農業歉收現象。現代使用較少,但可用于文學創作或學術研究中的災害描述。
該詞屬于特定曆史背景下的農業術語,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旱災”“絕收”等替代表述。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唐摭言》原文及農業史相關研究。
《青死》這個詞是指年輕人的死亡,通常用來形容年輕人英年早逝,寓意很悲傷。
《青死》的拆分部首是靑(青字部首)和歹(白字部首)。
拆分之後,靑的筆畫數為8,歹的筆畫數為4。
《青死》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如《紅樓夢》中的“青死”即指賈寶玉的早逝。
《青死》的繁體字為「青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形和現代略有不同,如「青」的古代寫法為「精」,「死」的古代寫法為「歲」。
1. 年紀輕輕就因病去世,真是一樁青死的悲劇。
2. 這個國家的年輕人青死率太高了,令人擔憂。
3. 青死之災,讓整個社區陷入了哀悼之中。
1. 組詞:青春、青年、青天、死亡、早逝。
2. 近義詞:英年早逝、不幸離世、早世。
3. 反義詞:長壽、安詳去世、老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