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持平之論的意思、持平之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持平之論的解釋

謂公正合理的議論和意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先師 劉文正公 曰:‘神仙必有,然必非今之賣藥道士;佛菩薩必有,然必非今之説法禪僧。’斯其持平之論矣。”《官場現形記》第三四回:“此乃做書人持平之論;若是一概抹殺,便不成為恕道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持平之論”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含義

指公正合理、不偏不倚的言論或意見,也指調和折中的觀點。強調在争論或評價中保持客觀中立,既不過分褒揚也不刻意貶低。


出處

  1. 曆史淵源:最早可追溯至東漢班固《漢書·杜延年傳》中“延年論議持平”的記載。
  2. 文學引用:清代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以“斯其持平之論矣”為例,進一步明确了其含義。

用法


例句


近義詞與反義詞


通過綜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例,該成語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對“公正”與“調和”價值觀的重視。

網絡擴展解釋二

持平之論

持平之論是指對于事物或問題的評價和觀點保持中立、公正的态度和觀點。它強調客觀、公正、平衡的立場,不偏袒一方,不偏聽偏信,而是根據客觀事實和真相做出客觀判斷。

拆分部首和筆畫

持平之論的漢字“持”由手部首和“寺”字部首組成,“寺”字部首表示寺廟,“持”字表示手持。它的部首有8畫,總筆畫數為9;“平”字由基本部首“幹”和“并”組成,形狀上表示平坦,平和。它的部首有2畫,總筆畫數為5。

來源和繁體

“持平之論”一詞源自古代的儒家文化和哲學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講究持平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之一。

在繁體字書寫中,“持平之論”可以寫作“持平之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結構有所不同。例如,“持”字的古代寫法中,由于字形的演變,手部首的形狀稍有不同,但整體意義仍然表達出“手持”的概念。而“平”字的古代寫法中,也有一些細微的變化,但總體形狀保持平衡和平和的含義。

例句

1. 對待争議問題,我們應當持平之論,聽取各方觀點和證據,做出公正判斷。

2. 在家庭糾紛中,法官會依法聽取雙方的陳述,以持平之論作出公正的裁決。

組詞

持論、平衡、公正、評價

近義詞

公正、中立、客觀、公平

反義詞

偏見、片面、偏袒、主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