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瘢痕和疥瘡。比喻小事。 清 魏源 《苗疆敕建傅巡撫祠碑銘》:“任事者軫貔貅之暴露,閔螳臂之貪頑,權痏疥膏肓之緩急。”
“痏疥”屬于古代中醫術語的複合詞,由“痏”與“疥”二字構成,需結合其單字訓诂及醫學文獻進行解析。
1. 單字訓诂
2. 複合詞解析 “痏疥”在古籍中多指兩類皮膚病症的合稱:一類為“痏”代表的化膿性潰瘍或瘢痕類病症,另一類為“疥”代表的疥瘡等表皮寄生蟲感染。如《外台秘要》提及“痏疥瘙癢”時,強調需區分膿瘡與疥蟲緻病的不同治法。(來源:《外台秘要方》)
3. 臨床應用 在中醫典籍中,“痏疥”常作為皮膚病的統稱,需辨證施治。例如《聖濟總錄》記載,針對“痏疥”可采用苦參、蛇床子等藥物外洗,或内服清熱解毒方劑。(來源:《聖濟總錄校注》)
“痏疥”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含義
“痏”指瘢痕或創傷,“疥”指疥瘡(一種傳染性皮膚病)。組合後字面意思為瘢痕和疥瘡。
比喻義
在文學語境中,常比喻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清代魏源在《苗疆敕建傅巡撫祠碑銘》中寫道:“權痏疥膏肓之緩急”,意為權衡小事與重大問題的輕重緩急。
用法特點
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比喻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漢語詞彙的文學引用場景,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碑銘原文。
安丘扮相北山迸鼓不癡不聾侈從村卷丹曲德藩瞪眼咋舌得勿鼕鼓飯牛風人詩鲠避光晷詭禦鼓厲很鸷宏曠回邅活動分子檢料驕骧久淫舉乳拘瑣舉直錯枉開門揖盜枯爛爛石草理據陵陽隆慶窯南牀内祭濃缛鷗鹭忘機捧場碰碰船平剡貧賤之交耆艾輤車強禦啓處棄地三箓實心眼兒束貝含犀碎話損年沓墨騰距提壺蘆僞辯衛生無妄懈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