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翰海的意思、翰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翰海的解釋

(1) [Baikal Lake]∶蒙古高原東北的北海。即現在的貝加爾湖

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臨翰海

(2) 亦作“瀚海”

(3) [Gobi Desert]∶同“瀚海”

詳細解釋

古代北海名。《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封 狼居胥山 ,禪於 孤洐 ,登臨 翰海 。” 司馬貞 索隱引 崔浩 曰:“北海名,羣鳥之所解羽,故雲 翰海 。”按, 唐 以前人注釋《史記》《漢書》,皆解作海名。但據今人 岑仲勉 考證,既雲“登臨”,則是山非海,“翰海”當即今 蒙古 杭愛山 的不同音譯。或以為突厥語稱高山中的深谷為,略去尾音,可譯成“杭海”或“翰海”。後亦用以泛指戈壁灘。參見“ 瀚海 ”。參閱 岑仲勉 《自漢至唐漠北幾個地名之考定》、 柴劍虹 《“瀚海”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翰海"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代地理文獻記載,其主要義項如下:

一、古稱北方大湖 古代多指蒙古高原的貝加爾湖,《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漢骠騎将軍之出代二千餘裡,與左賢王接戰,漢兵得胡首虜凡七萬餘級,左賢王将皆遁走。骠騎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臨翰海而還",此處"翰海"即指貝加爾湖,是漢代重要地理坐标。

二、泛指北方沙漠地帶 《漢書·霍去病傳》顔師古注稱"翰海,北海名,群鳥之所解羽,故雲翰海",後引申為廣袤的沙漠區域。元代耶律楚材《過夏國新安縣》詩"昔年今日渡松關,西域城高碧玉灣。瀚海潮噴千浪白,天山風吼萬林丹",此處"瀚海"即指戈壁荒漠。

三、文學意象中的象征 在古典詩詞中常作為邊塞意象出現,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通過誇張手法表現塞外苦寒景象,具有強烈的意境渲染作用。

四、地理概念的演變 清代《西域同文志》記載"今回部諸城,皆古西域地。匈奴之右臂,漢稱三十六國,唐為北庭、安西兩都護府,元明稱别失八裡、亦力把裡,所謂翰海者,即其地也",可見該詞隨時代變遷産生地理指代位移。

以上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等權威辭書,以及《史記》《漢書》等原始文獻記載。具體運用時需結合文本創作年代及上下文語境進行辨析。

網絡擴展解釋

“翰海”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地理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一、曆史含義

  1. 北海(貝加爾湖)
    在漢代文獻中,“翰海”最初指蒙古高原東北部的北海,即今俄羅斯境内的貝加爾湖。例如《史記》記載霍去病“登臨翰海”,即指此地。

  2. 山名(杭愛山)
    據現代學者岑仲勉考證,因“登臨”一詞多用于山嶽,認為“翰海”實為今蒙古國杭愛山的音譯,突厥語中意為“高山深谷”。

二、詞義演變

唐代以後,“翰海”逐漸與“瀚海”混用,泛指戈壁沙漠或廣袤的幹旱地帶。例如古詩中“瀚海闌幹百丈冰”,即用此引申義。

三、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翰海”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代。部分場景下也作為人名或品牌名,寓意“博學廣識”(參考名字解析)。

學術争議

關于“翰海”是山還是海,學界仍有讨論。傳統注釋多支持貝加爾湖,而語言學考證傾向于杭愛山,需結合史料具體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阿根廷阿纨白頭行白宣标持邠國波逃潮忽忽傳嘴瓷铛雌兒單衣倒流兒叨昧大潤砥厲廉隅短書肥桃封十八姨奉谒負郭相君覆傘呱嗒闆兒海市蜃樓好心辦壞事何用懷喜皇闼架閣餞别賤目貴耳交戒浄話酒後失言開長愧死狼顧鸱張狼搶劣撅卵生買棹磨室南枝起盡趨炎奉勢水亭厮稱台盞塘池挑撮威恩蜲娜偉奇五苦香駕鮮秾笑科孝思脅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