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書的意思、梵書的詳細解釋
梵書的解釋
(1).梵字。 唐 李複言 《續玄怪錄·定婚店》:“ 固 步覘之,不識其字;既非蟲篆八分科鬥之勢,又非梵書。” 宋 馬永卿 《嬾真子》卷五:“﹝ 浄曇 ﹞以 宸奎閣 所藏 仁宗 禦書詣行在。所獻書凡五十三軸,字體有三:一曰真書,二曰飛白,三曰梵書。”
(2).指佛經。 元 子溫 《題畫》詩:“曾向流沙取梵書,草龍珠帳滿征途。”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四》:“梵書多鬻於 昭慶寺 。書賈皆僧也。”
詞語分解
- 梵的解釋 梵 à 關于古代印度的:梵語(印度古代的一種語言)。梵文(印度古代的文字)。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書的解釋 書 (書) ū 成本的著作:書籍。書刊。書稿。書香。書卷氣(指在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書生氣(指讀書人脫離實際的習氣)。 信:書信。書劄。書簡。書函。 文件:證書。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梵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梵書(梵名:Brāhmaṇa)是古印度婆羅門教的宗教文獻,屬于吠陀經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于解釋祭祀儀式、贊歌意義及宗教教義。其名稱源自梵語“婆羅門那”,意為“與婆羅門(祭司)相關的内容”。
二、曆史與結構
- 時間背景:約編纂于公元前900至前700年,是現存最古老的印度禮儀史資料之一。
- 文獻構成:廣義的梵書包括三部分:
- 狹義梵書:規定祭祀儀軌,解釋贊詞語源及秘義;
- 森林書(Āraṇyaka):探讨祭祀的哲學意義;
- 奧義書(Upaniṣad):深入哲學與宇宙論,成為吠檀多思想的源頭。
三、核心内容
梵書确立了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
- 吠陀天啟:強調吠陀經典的神聖性;
- 祭祀萬能:詳細規範祭祀程式與咒詞使用;
- 婆羅門至上:鞏固祭司階層的社會地位。
四、其他語境含義
- 梵字:指古印度文字(如梵文),或佛經的書寫形式。
- 中文比喻義:因内容深奧,衍生為成語,形容晦澀難懂的書籍或理論。
五、常見誤解
- 與佛經的區别:梵書屬于婆羅門教文獻,而佛經是佛教經典,二者宗教體系不同。中文文獻中偶有混用,需注意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梵書的具體文本或哲學思想,可參考吠陀文獻研究專著或印度宗教史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梵書是指佛教典籍或經典的總稱,它起源于梵語中的“sūtra”一詞。梵書也可以稱為佛經、佛經書籍等。
梵書的繁體字為「梵書」,它的部首是「木」。根據《康熙字典》,梵書的筆畫數目為8畫。
梵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佛教的經典。它包含了佛陀的教誨、修行方法、故事和佛陀及其弟子們的言行等。梵書被認為是佛教信徒尋求智慧和啟示的重要教導。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在不同時期和地區存在着一定的差異。然而,對于梵書來說,它的寫法較為固定,一般按照簡潔明了的方式書寫。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經常閱讀梵書以尋找内心的平靜。”
梵書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詞,如“梵音”(佛經的朗誦聲)、“梵語”(在印度使用的宗教語言)等。
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佛經”或“佛教經典”來代替梵書。
反義詞方面,可以使用“俗書”或“塵書”(指世俗文學作品)與梵書相對。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