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ead letter;mere formality]∶空文;徒具形式而不起實際作用的規章制度
上計簿,具文而已。——《漢書·宣帝紀》
一紙具文
(2) [write]∶備文;撰寫文字;文詞具備
直書其事,具文見意。——杜預《左傳序》
(1).徒有形式而無實際作用的空文。《漢書·宣帝紀》:“上計簿,具文而已,務為欺謾,以避其課。” 顔師古 注:“雖有其文,而實不副也。”《明史·忠義傳三·邢國玺》:“時帝以修城郭、練民兵、儲糗糧、備戎器四事課天下,有司率視為具文,惟 國璽 奉行如詔。” ********* 《英勇抗戰三年中的五一節》:“工人以很大很久的犧牲争得的八小時制的法令竟等于具文,于是激起了勞動界的反抗。”
(2).形諸文辭。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故發傳之體有三,而為例之情有五……四曰盡而不污,直書其事,具文見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車’,‘ 齊侯 獻捷’之類是也。”
“具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以下兩方面:
徒具形式的空文
指規章制度或文件僅有形式而無實際作用,常與“一紙”搭配使用,例如“一紙具文”。這一用法最早見于《漢書·宣帝紀》:“上計簿,具文而已,務為欺謾,以避其課。”
撰寫文字或文詞完備
此義項較少使用,如晉代杜預在《左傳序》中提到“直書其事,具文見意”,強調通過文字完整表達含義。
“具文”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批判形式主義,強調内容與實際的脫節。其權威解釋可參考《漢典》及曆史文獻記載。
《具文》是一個詞語,形容詞性,意思是明确而詳盡的陳述或表達。
《具文》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和“文”,其中“⺮”為竹字旁,表示竹子相關的意義;“文”為一個獨立的漢字,并表示文字、文化的意義。
《具文》共有10個筆畫,其中包括了一橫、一豎、一撇、八點等形狀。
《具文》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語使用中。在古代,人們通過将具和文兩個字組合使用,來表達明确而詳盡的表達或陳述的含義。
《具文》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具文」。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因此,《具文》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是無法确定的,因為它可能隨着時間和地區的不同而變化。
1. 他的文章具文嚴謹,令人佩服。
2. 這份報告非常具文,詳細描述了問題和解決方案。
3. 我們需要給予學生更多具文的反饋和指導。
具文可以作為一個形容詞使用,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
1. 具文表達:明确而詳盡地陳述或表達。
2. 具文論據:明确而詳盡的證據或論述。
3. 具文風格:明确而詳盡的寫作或表達風格。
1. 詳實:詳細而實際。
2. 明确:清楚而準确。
3. 詳盡:詳細而完整。
1. 模糊:不清楚或不明确。
2. 含糊:不詳盡或不具體。
3. 簡略:簡短或不詳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