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劍的意思、伏劍的詳細解釋
伏劍的解釋
以劍自刎。《左傳·襄公三年》:“ 魏絳 至,授僕人書,将伏劍。”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故 田光 伏劍於北 燕 , 公叔 畢命於西 秦 。”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田中 ﹞後知力不可報,密為遺表,伏劍而終。” 清 錢謙益 《母劉氏仍前贈》:“古之賢母,望倚門而辭伏劍者,無不教其子以作忠也。”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劍的解釋 劍 (劍) à 古代的一種兵器:寶劍。長劍。劍鞘。劍術。劍拔弩張(形容************,一觸即發,後亦喻書法雄健)。刻舟求劍。 筆畫數:; 部首:刂;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伏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以劍自刎,指用劍自殺的行為,常見于曆史典故和文學作品中。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基本定義
指用劍自殺,即通過劍刃割頸或刺擊要害的方式結束生命。這一動作常與忠烈、悲壯等情感色彩相關聯。
-
出處與典籍引用
- 最早出自《左傳·襄公三年》:“魏绛至,授仆人書,将伏劍。”描述魏绛欲自刎謝罪的情節。
- 其他文獻如《左傳·僖公十年》記載:“臣聞命矣,伏劍而死。”以及曹植《七啟》中“田光伏劍于北燕”,均以“伏劍”表達忠義之士的決絕。
-
文學與曆史用例
- 唐代李肇《唐國史補》提到官員田中“伏劍而終”,展現古代士人以死明志的風骨。
- 清代錢謙益在文集中以“辭伏劍”喻指母親教導子女盡忠的典故。
延伸背景
- 文化象征:伏劍行為多與忠君、守節等儒家倫理關聯,常見于描述武将、謀士的悲壯結局。
- 姓名學中的特殊含義:現代有将“伏劍”用于取名,寓意剛毅果斷(但此用法與曆史詞義關聯較弱)。
“伏劍”一詞承載了古代中國對氣節與犧牲精神的推崇,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色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及漢唐史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劍是一個詞語,意思是指隱藏劍的意圖,等待時機突然出擊。它的拆分部首是“刂”和“田”,其中,“刂”是刀的偏旁部首,表示與刀有關,“田”則是一個基本的漢字部首。伏劍的總體筆畫數是6畫,其中“刂”部兩畫,“田”部四畫。關于伏劍這個詞語的來源,繁體字形和古時漢字寫法,我暫時無法提供相關信息,請見諒。
以下是關于伏劍的例句:
1. 他的表面看起來很平靜,但實際上他隨時都在伏劍,等待着最好的機會。
2. 這位戰士的伏劍之計一舉破敵。
至于與伏劍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我在目前的知識庫中沒有找到相關信息。希望這些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