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揉艾制成錐形的顆粒,謂之“艾炷”。中醫用以灸療疾病。《北史·酷吏傳·李洪之》:“ 洪之 志性慷慨,多所堪忍。疹病灸療,艾炷圍将二寸,首足十餘處,一時俱下,言笑自若。” 唐 韓愈 《譴瘧鬼》詩:“灸師施艾炷,酷若獵火圍。”
艾炷是傳統中醫艾灸療法中使用的專用器具,指将幹燥艾葉加工成絨狀後緊壓制成的圓錐形或圓柱形燃燒體。該詞由"艾"與"炷"二字複合構成:"艾"即菊科植物艾草(Artemisia argyi),《漢語大詞典》明确記載其具有溫經散寒的藥用價值;"炷"為形聲字,《說文解字》釋其本義為"燈中火主",後引申指可燃燒的柱狀物。
中國中醫藥管理局官網顯示,标準艾炷直徑約0.5-1.5厘米,高度1-1.5厘米,制作時需選用農曆四五月采摘的陳年艾葉,經反複晾曬、杵搗、篩揀等十二道工序制成純淨艾絨。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詳細記載:"艾炷灸百病,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年版卷15),現代研究證實燃燒艾炷産生的近紅外輻射可穿透皮下組織達10毫米。
根據《針灸技術操作規範》(GB/T 21709.1-2008)國家标準,臨床使用艾炷時需根據病症選擇直接灸(着膚灸)或間接灸(隔姜灸等),單次治療常用3-7壯,每壯燃燒時間約3-5分鐘。該療法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艾炷”是中醫灸療中的專用術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艾炷指用艾絨手工或機器制成的圓錐形小團,用于灸法治療。每燃燒完一個艾炷稱為“一壯”。古代醫籍如《北史·酷吏傳》和唐代韓愈詩中均有記載,如“艾炷圍将二寸”“灸師施艾炷”等描述。
主要用于中醫灸法,通過燃燒艾炷刺激穴位,達到溫通經絡、祛寒除濕等療效。根據病症選擇不同大小的艾炷,如小炷常用于敏感部位或虛弱患者。
個别文獻(如)提到“艾炷”被引申為對美德的贊美,但此用法在醫學語境中極為罕見,主流含義仍為灸療工具。
悲翁揙刀博學殘暑鈔書胥闖竊楚妃大餐簦笠頂頭子冬暄負材任氣幹熱槁饫更涉孤恩海岸山脈晃蕩黃牲環锢還珠回舛楗骨薦羞郊導揭發靜碧記事兒居次聚訟揩摩饋祀兩林裂裳裹足流通柳屯田耄儒孟襄陽萌芽面然大士南華真人内款栖遲毬事雀舌熱度散更豕喙衰相私劍素簡蘇門六君子推分馱馱洿渎巫蠱物以稀為貴瞎忙羨門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