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酒食祭鬼神。《書·酒诰》:“爾尚克羞饋祀。” 孔 傳:“能考中德,則汝庶幾能進饋祀於祖考矣。” 宋 王安石 《參知政事歐陽修三代制六道·父》:“尚其享此,以稱饋祀之盛。” 宋 汪應辰 《樞密院計議錢君嫔夫人呂氏墓志銘》:“婦人德止于柔順,職止于饋祀。”
“饋祀”是一個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詞語,其含義與祭祀儀式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饋祀”指以酒食等祭品供奉祖先或神明,表達敬意與感恩。該詞由“饋”(進獻食物)和“祀”(祭祀)組合而成,字面含義為“進獻祭品進行祭祀”。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酒诰》:“爾尚克羞饋祀”,孔穎達注解為“以酒食祭祖考”。宋代王安石、汪應辰等文人也曾在文中使用此詞,例如“尚其享此,以稱饋祀之盛”。
與祭祀相關的成語還有“寝饋難安”“中饋乏人”等,均與“饋”的進獻、供養含義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饋”的字形演變或祭祀禮制細節,可參考《說文解字注》《周禮》等古籍。
饋祀是一個中文詞彙,通常指的是以食物、酒水等供養神靈或祖先的行為,用于表示對神靈或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拆分部首和筆畫:饋(左邊的部首為饣,共9劃)+ 祀(左邊的部首為礻,共4劃)= 饋祀(共13劃)。
來源:饋祀這個詞由兩個不同的漢字組成。其中,「饋」最初是指獵人獻上所獵獲動物的肉食,後來引申為向神明獻上膳食。而「祀」指的是向神靈或祖先祈福,表示尊敬和感恩之情。因此,「饋祀」合在一起,形成了以食物供養神靈或祖先的意思。
繁體:饋祀的繁體字為「饋祀」。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中,饋祀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饋」的古字形為「餽」,表示食物供養;而「祀」的古字形為「禩」,表示祭祀。在古代社會,人們常通過舉行祭祀儀式來表達敬意和感激之情。
例句:
1. 每年農曆的清明節,我們會去祖先墓前進行饋祀儀式。
2. 他把新收獲的水果擺在神龛前,用作饋祀。
3. 饋祀神靈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組詞:供養、供奉、奠祭、祭拜。
近義詞:祭祀、祭奠。
反義詞:吞噬、糜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