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名。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茶。 唐 劉禹錫 《病中一二禅客見問因以謝之》詩:“添爐烹雀舌,灑水浄龍鬚。” 宋 沉括 《夢溪筆談·雜志一》:“茶芽,古人謂之‘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 明 汪廷讷 《種玉記·拂券》:“玉壺烹雀舌,金碗注龍團。”
“雀舌”一詞在不同語境中主要有以下含義:
本義溯源
“雀舌”最早指形似麻雀舌頭的嫩茶芽,唐代劉禹錫《病中一二禅客見問因以謝之》中“添爐烹雀舌”首次以詩入典。宋代沈括《夢溪筆談》進一步明确其為“至嫩茶芽”的代稱,與“麥顆”并列,成為古代茶葉嫩度的重要描述。
曆史演變
唐代至明清,“雀舌”從泛指嫩芽茶發展為貢茶級别的代稱,如清代《貴州通志》記載的“湄潭眉尖茶”(今湄潭翠芽前身)即為典型。
形态定義
雀舌特指一芽一葉初展的茶青,芽頭飽滿、葉片未完全舒展,形似鳥喙,成品茶扁平挺直,寬度4-5毫米,長度15-20毫米。
現代分類
并非單一茶種,而是綠茶的一種形态标準,常見于多地名茶中,如:
古代茶學中,陸羽《茶經》将茶葉按嫩度分為“蓮心、旗槍、雀舌、鷹爪”四級,其中“雀舌”代表次頂級嫩度。現代茶葉分級标準化後,此類傳統形态描述逐漸被特級、一級等取代,但“雀舌”仍作為高品質綠茶的象征沿用。
《雀舌》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鳥類中小型的嘴。
拆分部首:雀(部首:隹)和舌(部首:舌)。
拆分筆畫:《雀舌》一共有12個筆畫。
來源:《雀舌》一詞的來源,主要是由于鳥類的嘴部與人類舌頭的形态有相似之處,因此得名。
繁體:繁體字中的《雀舌》為「雀舌」。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雀舌》為例,古代的寫法為「雀0舌」。
例句:他看到小鳥的雀舌在嘴巴上不停地動來動去。
組詞:雀鳥、鳥舌、雀群。
近義詞:鳥嘴、嘴部。
反義詞:獸舌、獸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