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管見的意思、管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管見的解釋

[my humble opinion;my limited understanding] 管中窺物。比喻所見淺小。多用為自己意見的謙詞

臣備位大臣,職在獻可,苟有管見,敢不盡規。——《晉書·陸雲傳》

詳細解釋

狹隘的見識,如從管中窺物。多用作自謙之辭。 晉 陸雲 《國起西園第表啟》:“伏見 西園 大營第室,雖未審節度豐儉之制,然用功甚嚴,竊懼事不得濟,愚臣管見,輒敢瞽言。” 宋 陳亮 《與王丞相》:“亦嘗以區區管見窺測聖意,緩急之所用,決非今日之所用也。” 清 納蘭性德 《<渌水亭雜識>序》:“癸丑病起披讀經史,偶有管見,書之别簡。”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八章:“ 信 ( 李信 )昔為座上客,今為階下囚,鐵窗待罪,前途莫蔔,豈敢像平日一樣,在老父台面前不顧利害,妄陳管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管見”是一個漢語謙辭,多用于表達個人見解時的自謙。以下是綜合多個詞典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管見”字面意為“從管中窺物”,比喻見識狹隘、觀點淺薄,常用于自謙表達個人看法。其核心在于強調自身視角的局限性。

二、曆史淵源與用法

  1. 詞源典故
    最早見于晉代陸雲的《國起西園第表啟》:“愚臣管見,輒敢瞽言。”意為“我淺薄的見解,鬥膽冒昧進言”。宋代陳亮亦用“區區管見”表達對政事的看法。

  2. 謙辭性質
    古人常以“管見”表示對自身意見的謙虛,如《晉書》載:“苟有管見,敢不盡規”,即“若有淺見,必當直言”。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詞彙

五、總結

“管見”通過“管中窺物”的意象,生動體現了自謙表達見解的文化傳統。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在非正式場合過度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晉書》《陳亮集》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管見》的意思

《管見》是指對某事物或問題的看法、意見。它體現了個人對于特定情況的主觀判斷和觀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

《管見》的部首是竹,它由兩個筆畫組成。

來源

《管見》一詞最初來源于古代中國的儒家經典《論語》。其中的“吾未見其形,而聞其聲,吾未見其聲,而聞其言,吾未見其言,而聞其管見,其行止也由也。”(出自《論語·衛靈公》)诠釋了個人見解對行為的指導作用。

繁體

《管見》是《管見》一詞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對《管見》的寫法沒有特定規定,一般按照字形和發音寫成竹(部首)+貫(音符+彎少)+見(音規+現)。

例句

1. 他對這個問題有自己的管見。

2. 我很尊重你的管見,但是我還是保持自己的立場。

組詞

1. 贊同意見

2. 不同意見

3. 相見

4. 見解

近義詞

1. 見解

2. 看法

3. 觀點

反義詞

1. 聽從

2. 遵循

3. 接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