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藏冰之室。《漢書·惠帝紀》:“秋七月乙亥, 未央宮 淩室災。” 顔師古 注:“淩室,藏冰之室也。”《三輔黃圖·右長樂宮》:“淩室,在 未央宮 ,藏冰之所也。”《宋書·禮志二》:“ 孝武帝 大明 六年五月,詔立淩室藏冰。”
淩室是古代中國用于儲藏天然冰塊的專用建築設施,又稱“冰室”或“冰窖”。其核心功能是在冬季采集、儲存天然冰,供夏季用于食物保鮮、降溫或祭祀儀式。以下是詳細釋義:
淩室(líng shì)
指古代官府或貴族為儲冰而建造的地下窖藏設施。“淩”本義指冰,《周禮·天官·淩人》載:“淩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淩。” 此處的“淩”即指儲冰場所,後演變為“淩室”專稱。其建築特點為深挖地穴,覆以隔熱材料(如稻草、泥土),利用地下恒溫環境長期存冰。
儲冰制度最早見于西周禮制。《詩經·豳風·七月》記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淩陰”,表明冬季采冰、存于“淩陰”(即淩室)的習俗。漢代《漢書·惠帝紀》亦載“秋七月乙亥,未央宮淩室災”,印證其作為宮廷重要建築的屬性。
淩室多建于陰涼高地,典型結構包括:
此類技術體現了古代低溫工程的智慧,如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遺址發掘的春秋淩室,其結構完整印證了文獻記載。
“淩室”一詞後被引申為“藏冰之所”的文學意象。唐代李商隱《碧瓦》詩雲“冰簟且眠金镂枕,瓊筵不醉玉交杯”,其中“冰簟”即源自淩室供應的降溫用具,反映古代貴族夏用冬冰的生活場景。
參考資料來源:
“淩室”是中國古代用于儲藏冰塊的專用場所,其含義及背景可概括如下:
“淩室”指古代宮廷或官府中藏冰的建築設施,主要用于低溫保存冰塊。該詞由“淩”(指冰塊)和“室”(房屋)組合而成,字面含義為“儲冰之屋”。
部分現代詞典提及“淩室”有“侵犯他人居所”的引申義(如),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詞義演化或誤用,需謹慎采信。
慠世薄闆便美必諾鬓髭碧瓦俦侶傳番楚重打璜表黨項誕矜颠舛電斾東不識肥甘輕暖沸亂告訴才處理貫世瑰碩孤女哈哧海發河蟹花期頰輔驕尊浄飯王荊棘塞途近義詞忾敵匡國濟時困桡老保兒涼波兩虎相争麟德曆領意麋醢幕道幕遊腦膜娘娘廟配飨偏重披紅戴花迫淫濮上桑間喪膽遊魂三首六臂聲學守價松柏寒盟塔夫綢塘上行統類驝駞歪厮纏五雲毫限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