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粳稻的一種。生長期長,成熟期較晩。
晩粳(wǎnjīng)是漢語中一個專指特定水稻類型的農業術語,由“晩”和“粳”兩部分構成,需結合字義與農業特性綜合理解:
晩(wǎn)
本義指日落後的黃昏時分,引申為時間靠後、遲于常規時段。《說文解字》釋為“日暮也”,此處強調水稻生長周期較長,成熟期遲于其他品種。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粳(jīng)
特指粳稻(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一種米粒短圓、黏性適中的水稻亞種,與籼稻(indica)相對。其字形從“禾”(谷物類)、“更”(表音),《本草綱目》載:“粳乃谷稻之總名,有早、中、晚三收。”
來源:《本草綱目·谷部》(明·李時珍)
晩粳指生育期長、成熟時間較晚的粳稻品種,需滿足以下特征:
來源:《中國稻作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
術語 | 生育期 | 收割季節 | 典型分布區 |
---|---|---|---|
早粳 | 90-120天 | 盛夏至初秋 | 東北、華北 |
中粳 | 120-130天 | 中秋前後 | 黃淮流域 |
晩粳 | >130天 | 晚秋 | 長江以南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
晩粳:生長期較長、成熟期較晚的粳稻。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
《農政全書》對晚稻的記載:
“南方晚稻,九月熟,粒圓而白,味甘性溫。”
來源:明·徐光啟《農政全書·樹藝篇》
來源:《漢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結論:晩粳是以成熟期晚為核心特征的水稻類型,其命名融合了時間屬性(晩)與品種類别(粳),在農學與語言學中均有明确界定。
“晩粳”是一個農業術語,現規範寫法通常為“晚粳”,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粳稻的一種特殊品種,其特點是生長期較長,成熟期較其他類型粳稻更晚。拼音為wǎn jīng,部分文獻中“晩”是“晚”的異體字寫法。
生長期與特性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粳稻按收獲時間分為早粳(六七月收)、遲粳(八九月收)和晚粳(十月收)。晚粳因成熟晚,需更長的生長周期,且米質黏性較強、脹性較小。
曆史文獻依據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穀一·粳》中明确分類,提到晚粳“得金氣多,色白入肺而解熱”,說明其不僅作為糧食,還被賦予藥用價值的認知。
延伸含義
在部分語境中,“晚粳”可比喻事物或人的成熟需要較長時間積累,例如形容大器晚成的情況。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注意:實際應用中建議使用規範詞形“晚粳”,避免因異體字造成誤解。如需進一步了解農業分類,可參考《本草綱目》或現代農學資料。
暗澹百谷王白日賊半更子纏磨頭車軲辘乘鸨春風滿面詞曹單袷豆角兒啼發花方便俯角诰封垢洿官媒古簡鶴語鴻毛泰岱懷黃握白鹄鹄護葉檢考解注羁倦金容謹細赍排酒賦撠掖亢毅空氣質量堀穴了吊廉印靈鳌零活民有麋腥墨臣拏東拏西賠錢貨竊眸怯怯僑僑清澄侵怨羣室少思舍身為國石幫岸順美匡惡宿酲鐵車通津童隸蚊煙香無條件顯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