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t in one's own capacity or on behalf of an organization] 牽頭;以…為主;挺身而出
支部出面幹預
(1).以個人或集體的名義做某種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九回:“我在此地做官,不便出面做生意,所以一切都用的是某記,并不出名。” 茅盾 《鍛煉》十六:“您的目的是逼迫 英 、 美 、 法 三國出面。然而, 老崔 ,您畢竟是書生之見!” 浩然 《豔陽天》第一二八章:“ 蕭長春 捉摸着 李世丹 的口氣和 馬之悅 出面這件事兒,感到問題非常的嚴重。”
(2).瑤族婚俗。夫婦生子之後,攜酒同回婦家,稱為“出面”。與俗所謂回門相似,唯時間長短不同。 宋 朱輔 《溪蠻叢笑》:“﹝瑤族﹞婚娶、媒聘以銅與鹽,至端午約於坡上,相攜而歸,名拕親。拕親之後,年歲生子,引妻攜酒歸見婦家,名出面。”
(3).古代南方風俗。長少相幹犯,則少者出物,謂之出面。見 宋 洪邁 《容齋四筆·渠陽蠻俗》。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出面漢語 快速查詢。
“出面”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代表身份行動
指以個人或集體名義公開處理事務,常見于正式或公共場合。例如:“支部出面幹預”,強調代表組織承擔責任或協調問題。
親自參與解決
側重親自承攬事務,如《文明小史》中“你們既叫我出面,就得由我作主”,體現主導權和主動性。
“出面”的核心是“代表”與“主動承擔”,既可用于現代事務處理,也保留特定文化含義。具體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判斷側重點。
《出面》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某人或某個單位代表出來參與某件事情。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出(chū)和面(miàn)。
出面的拆分部首是“出”和“面”,其中“出”屬于“凵”部,表示“從某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而“面”屬于“面”部,表示“臉”的意思。
《出面》的筆畫總共有10畫。其中,“出”字有5畫,“面”字有5畫。
《出面》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中。在古代,人們常常用“出面”來表示某個人代表團體或個人走出來應對某個問題或事件。這個詞彙逐漸流傳至今,成為現代漢語中的一個常用短語。
繁體字中,“出”字和“面”字的寫法與簡體字大緻相同,隻是結構稍微複雜一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雖然現代漢字的寫法已經被統一規範,但古代的寫法略有不同。對于《出面》這個詞,古代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寫法表現在字形上,但其意思基本上是一緻的。
1. 他代表我們公司出面參加了這次會議。
2. 你能否代表我們的團隊出面與對方協商合作事宜?
組詞:出場、出席、出擊、面對、面談、面對面
近義詞:出頭、挺身而出、登場、亮相
反義詞:退後、退縮、縮在、背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