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稱 鐵柱觀 。故址在 江西 南昌 。相傳 晉 許遜 為 旌陽 令,時 江西 有蛟為害, 許 與其徒仗劍殺之,并作大鐵柱以鎮壓。後世建立宮觀以祀 許遜 。 唐 鹹通 年間額題鐵柱。 宋 大中祥符 年間題名 景德觀 。 政和 年間改 延真觀 。 嘉定 年間禦書“鐵柱延真之觀”。 明 嘉靖 間改名為 妙濟萬壽宮 。 清 東軒主人 《述異記》:“ 江西 南昌郡 城 鐵柱宮 東南隅,有小殿,殿中有池,雲鐵柱在池中,其實非真跡也。真 鐵柱宮 離城數十裡,地名 生米渡 ,宮中有池,池中有鐵柱,乃 許真君 鎖蛟之處。”
鐵柱宮是道教文化中具有特殊意義的宮觀建築,其名稱來源于“鑄鐵為柱”的典故。該建築群最早可追溯至晉代,相傳為道教淨明派祖師許遜(許真君)為鎮鎖蛟龍、治理水患所建。主體建築内曾豎立八根鐵柱,象征鎮壓水精、護佑百姓的宗教理念。
從建築形制分析,鐵柱宮采用典型的道教宮觀布局,包含靈官殿、真君殿、玉皇閣等殿堂,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時期重修遺存。其中真君殿内保存的鑄鐵法劍、鎮蛟符碑等文物,印證了《太上靈寶淨明宗教錄》記載的“鑄鐵符鎮水厄”道法實踐。
該宮觀的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承載着“萬壽宮”祖庭的曆史地位,二是延續了“斬蛟治水”的民間信仰體系,三是保留了宋元時期淨明忠孝道的科儀傳統。據南昌市文物保護中心考證,現存《鐵柱延真宮圖》碑刻詳細記錄了明代嘉靖年間重修時的建築規制。
當代宗教活動中,鐵柱宮仍是重要的道教活動場所。每年農曆八月初一的許真君誕辰日,信衆會舉行鐵柱繞幡、投龍簡等儀式,這一傳統已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鐵柱宮”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文化名詞,主要涉及兩處不同地點的建築,分别位于江西南昌和雲南彌渡,具體解釋如下:
曆史背景
始建于晉代,為紀念淨明道派創始人許遜(許真君)而建,因傳說中許遜鑄鐵柱鎮壓蛟龍得名。唐代稱“鐵柱觀”,宋代多次更名(景德觀、延真觀等),明代嘉靖年間定名“妙濟萬壽宮”,民間仍習稱“鐵柱宮”。
核心傳說
相傳許遜任旌陽令時,江西有蛟龍為害,他率弟子斬殺蛟龍後鑄造鐵柱鎮于井中,防止水患。此井被稱為“鎖蛟井”,成為鐵柱宮的核心象征。
文化關聯
明代王陽明曾在此留下轶事:據傳其新婚當日獨遊鐵柱宮,與道士論養生之道,次日方歸。現遺址位于南昌萬壽宮曆史文化街區,2015年考古發現鎖蛟井遺迹。
曆史地位
位于雲南彌渡縣,廟内“南诏鐵柱”為唐代南诏國遺存,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鐵柱鑄于公元872年(唐鹹通十三年),是南诏王室祭祀的重要禮器,現存唯一唐代鐵柱實物。
建築特點
鐵柱高3.3米,直徑32厘米,柱身刻有“建極十三年”銘文。廟宇格局為三進院,含鐵柱大殿、山門等,現存建築多為清代重建。
名稱演變
史稱“鐵柱宮”或“鐵柱觀”,元代已有相關記載,清代形成完整建築群。
“鐵柱宮”一詞需結合語境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南昌萬壽宮曆史文化街區或彌渡南诏鐵柱廟的官方資料。
白榆邊政避亂采菱側目而視插車除日大奸似忠彈盡糧絕道家流德煇登軸得其所滴搭斷雁鄂垣法場分合購書觀貌察色觀眺谷飽規言矩步龢氏懷撫黃湯辣水歡說回充家道假局子獎掖皎白郊赉家世集錦心繡腸進用駿麗樂人料計麟德頱頢履險懋化逆害辟谷封留起夥人給家足蹂轹散伯山尊聖臣隨地苔梅讨氣絕跳皮筋亭亭玉立投阱下石頹濫宛足五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