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窦章傳》:“貴人早卒,帝追思之無已,詔史官樹碑頌德。”後因稱歌頌功德的碑刻為頌德碑。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頌德》:“在官有異政,考秩已終,吏人立碑頌德者,皆須審詳事實,州司以狀聞奏,恩勅聽許,然後得建之,故謂之‘頌德碑’,亦曰‘遺愛碑’,《書》稱‘樹之風聲’者,正此之謂。”參見“ 頌石 ”。
頌德碑是中國古代碑刻的一種特殊類型,專為歌頌帝王、官員或賢良人物的功德事迹而立。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功能與特征:
曆史實例:
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兼具宗教傳播與頌揚唐太宗德政之功;北宋為包拯所立碑刻,亦屬頌德碑範疇,體現民衆對清官的敬仰。
文獻依據:
文化意義:
作為“立德、立功、立言”的實物載體,頌德碑融合了古代政治文化、禮制傳統與書法藝術,是研究中國紀功文化的重要實物史料。
“頌德碑”是古代用于歌頌功德的碑刻,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詞源與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窦章傳》,記載東漢時期皇帝因追思早逝的貴人,诏令史官立碑頌德。此後,這類碑刻被統稱為“頌德碑”,主要用于紀念官員或顯赫人物的政績、德行。
功能與制度
唐代對頌德碑的設立有嚴格規定:需經州府核實功績并上報朝廷,獲準後方可建造。因此,它不僅是紀念性建築,更是官方認可的德政象征,又稱“遺愛碑”。
相關術語
讀音與結構
讀音為“sòng dé bēi”,由“頌(歌頌)”“德(功德)”“碑(石碑)”三字組成,直指其核心含義。
頌德碑是古代官方與民間共同認可的功德紀念形式,兼具曆史記錄和文化象征意義,體現了傳統社會對德政的推崇。
遨神百思不解抱膝剝卸标客比紹伯常草墊子昌德昌時陳道弛慢促景大東大紅倒懸之危典契東丹二十四治蜂出覆雨翻雲公案學龜龍片甲骨利幹寒難黃賓虹禍兇胡鳙儉用剿擒急不可耐極叫矜僞涓辰拒霜扣天賴歹壘城冷呵呵犂牛龍藏寺碑龍戶酩酊大醉劈裂破例奇偉瑞色失交十三科蝨蛀四眺送眼讨罵塗刍徒虜外外襐飾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