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文意譯。佛教經典的總稱。分經、律、論三部分。經,總說根本教義;律,記述戒規威儀;論,闡明經義。通曉三藏的僧人,稱三藏法師,如 唐 玄奘 稱 唐三藏 。 南朝 梁 沉約 《内典序》:“義隱三藏之外,事非二乘所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迦畢試國》:“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斷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脫,終不以脅而至於席。”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三一章:“他近幾年來持律極嚴,更加精研經、論,想在生前做一個三藏具足的和尚。”
“三藏”是佛教術語,指佛典的總集分類,包含經、律、論三部分,具體解釋如下:
“藏”的含義
“藏”讀作“zàng”,梵文原意為“籮筐”,引申為“全書”或“經典總集”,指佛教典籍的彙編。寺院中存放經典的建築稱為“藏經樓”。
三藏分類
“一心三藏”
出自《楞嚴經》,指空如來藏(法身)、不空如來藏(化身)、空不空如來藏(報身),三者一體,體現佛法的圓融性。
三乘教法分類
按修行目标分為:
通曉三藏的僧人被尊為“三藏法師”,如唐代玄奘因精通經、律、論三藏,獲稱“唐三藏”。
“三藏”既是佛典分類體系,也蘊含佛教修行的不同維度。其内容涵蓋教義、戒律與哲學思辨,是佛教傳承的核心文獻基礎。
《三藏》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三個部首組成。
拆分部首:
拆分筆畫:
來源:
《三藏》一詞起初是佛教聖典的總稱,後來逐漸演變為指代佛教的藏經。在佛教中,經書被分為律藏、經藏和論藏三部分,合稱為“三藏”。因此,後來“三藏”也用來指代佛教的經典。
繁體字形:
三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三藏”的基本形狀沒有改變。
例句:
組詞:
近義詞:
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