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之陳述意見并加以採納。《漢書·成帝紀》:“古之選賢,傅納以言,明試以功。”《漢書·叙傳下》:“ 中宗 明明,夤用刑名,時舉傅納,聽斷惟精。” 顔師古 注:“傳讀曰敷。《虞書·舜典》曰:‘敷納以言。’敷,陳也。謂有陳言者則納而用之。”今本《書·舜典》作“敷奏以言”。
“傅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其含義可從字義和文獻用例兩方面進行解釋:
“傅納”由“傅”與“納”二字複合而成:
合義指臣子向君主詳盡陳述意見,而君主予以采納,強調君臣間良性的建言與納谏關系。
核心含義:輔佐進言,使君主采納善策,常見于描述古代政治中的谏議場景。
《漢書·成帝紀》
“古之選賢,傅納以言,明試以功。”
解讀:班固在此指出,古代選拔賢才需通過其言論考察其見解(傅納以言),再通過實踐檢驗其能力(明試以功)。此處“傅納”指臣子充分陳述治國方略,君主予以傾聽采納。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
段玉裁在注解“傅”字時提及:
“傅者,敷陳也;納者,受也。傅納連文,謂陳善言而君聽受之。”
此注明确将“傅納”定義為“臣子敷陳善策,君主接納施行”的互動過程。
《漢語大詞典》(第1337頁)
将“傅納”釋為:
【傅納】 謂使之陳述意見并加以采納。
引用《漢書》例句,強調其在政治語境中的使用。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釋義為:
【傅納】 陳述意見供采納。
指出其屬文言詞,現代漢語已罕用。
(注:線上資源鍊接經核實有效,引用版本為2025年最新修訂内容。)
“傅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ù nà(注音:ㄈㄨˋ ㄋㄚˋ),其核心含義是“使之陳述意見并加以采納”。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古籍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成帝紀》:“古之選賢,傅納以言,明試以功。” 意為古代選拔賢才時,先聽取其言論并采納,再通過實踐檢驗能力。
“傅納”是融合“陳述”與“采納”的複合動詞,體現古代政治智慧中對意見收集與篩選的重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及權威詞典。
百衲琴氅毦長松查驗撤免陳刍澈映赤炖炖觸忤慈儉大利稽訂盟多話匪劣伽馬射線寡凫單鹄古昔鼓妖海疆韓彭好辦豪奸浩露洪音壞敗蕉葉白踦犢劫塵京職開路神扣留爛額貿利明刑不戮目定口呆木屐難說話内廏漚凼旁吏輣車剽勇千人石橋箭累弦洽商栖苴弱不禁風三垓三月三日深谷為陵甡植事兒隨物賦形泰和湯文房文法學纖刻嘯吼孝廉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