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狂士的意思、狂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狂士的解釋

(1).指志向高遠,勇于進取之士。《孟子·盡心下》:“ 孔子 在 陳 ,何思 魯 之狂士?” 孫奭 疏:“ 琴張 、 曾晳 、 牧皮 三者皆學於 孔子 ,進取於道而躐等者也,是謂古之狂者也。” 清 孫枝蔚 《清明日閻再彭攜歌童泛舟城北》詩之八:“ 曾點 稱狂士,固宜聖所與。”參見“ 狂者 ”。

(2).泛指狂放之士。 宋 蘇轼 《李太白碑陰記》:“ 李太白 ,狂士也。” 宋 陸遊 《書巢記》:“近時飲家者流,或登木杪,酣醉叫呼,則又為狂士之巢。” 清 王鳴盛 《蛾術編·說通一·狂》:“今人動輒以不修檢制,蔑棄禮法者為狂士,此大謬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狂士”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基本含義 指志向高遠、勇于進取的人,或狂放不羁、不拘常規的人。該詞由“狂”(指超脫常規)與“士”(指有才學之人)組合而成,兼具褒貶雙重色彩。

二、詳細解析

  1. 積極層面
    源自《孟子·盡心下》中孔子對魯國“狂士”的提及,指那些追求道義但行事稍顯激進的人,如孔子的弟子琴張、曾皙等。這類人常懷遠大抱負,敢于突破傳統框架,例如蘇轼稱李白為“狂士”,即贊其才華與不羁的文人風骨。

  2. 中性/貶義層面
    泛指行為放誕、不拘禮法之人。如《三國演義》中孫權因龐統言行狂傲而稱其為“狂士”,表達對其态度的不滿。這類人可能因特立獨行而遭世俗非議。

三、使用場景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例證,可參考《孟子》《三國演義》或蘇轼、陸遊相關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狂士》的含義

《狂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指的是一個行為怪異、不拘一格的人,通常指的是有才華但有些獨特或古怪的人。這個詞語可用來形容那些勇于追求自己獨特理念的人,不受世俗眼光束縛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狂士》的第一個字是“狂”,它的部首是“犭”,共有9個筆畫;第二個字是“士”,它的部首是“士”,共有3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狂士》這個詞語起初出現在古代中國文化中,是用來形容那些行為怪異、才華橫溢的人。在繁體中文中,這個詞語的寫法是“㞢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以《狂士》這個詞為例,古時候的寫法可以是“㞢釋”或“狂㓰”等,這些寫法略有不同,但都指向相同的含義。

例句

1. 他是一個真正的狂士,以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聞名。
2. 這位畫家被贊譽為狂士,他的作品富有創意和獨特性。

組詞

1.狂風:指強烈的、猛烈的風。
2.狂暴:指激烈且失去控制的狀态。
3.狂喜:指非常興奮和高興的狀态。

近義詞

1.狂人:與狂士的意思相近,指一種瘋癫或狂熱狀态下的人。
2.狂詩人:指一個以寫狂詩著稱的作家、詩人。

反義詞

1.常人:與狂士相對,指一般、普通的人。
2.規規矩矩:指行為舉止合乎常規,沒有任何古怪或特殊之處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