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挽歌名。 晉 崔豹 《古今注·音樂》:“《薤露》、《蒿裡》,并喪歌也。出 田橫 門人。 橫 自6*殺,門人傷之,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滅也;亦謂人死魂魄歸於蒿裡……至 孝武 時, 李延年 乃分為二曲,《薤露》送王公貴人,《蒿裡》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為挽歌。” 明 徐霖 《繡襦記·歌郎競技》:“歌聲悽愴稱獨步,《蒿裡》與《薤露》,號泣於旻天,遑遑子求父。”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褚生》:“ 劉 命之歌,為歌《蒿裡》。”
(2).本為山名,相傳在 泰山 之南,為死者葬所。因以泛指墓地;陰間。《漢書·廣陵厲王劉胥傳》:“蒿裡召兮郭門閲,死不得取代庸,身自逝。” 顔師古 注:“蒿裡,死人裡。” 晉 陶潛 《祭程氏妹文》:“死如有知,相見蒿裡。” 唐 羅隱 《芳樹》詩:“ 秦王 不肯歛手下沙丘, 孟賁 不合低頭入蒿裡。”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蒿裡漢語 快速查詢。
“蒿裡”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意義與死亡、喪葬相關,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地理概念
最初指泰山南面的山名,相傳為死者葬所。如《漢書》記載“蒿裡召兮郭門閲”,顔師古注“蒿裡,死人裡”。
引申為死亡歸宿
後泛指墓地或陰間,成為死亡和魂魄聚居的象征。陶潛《祭程氏妹文》中“死如有知,相見蒿裡”即用此意。
古喪歌名
漢代以前,《蒿裡》與《薤露》同為喪歌,源自田橫門人哀悼田橫之作。漢武帝時,李延年将其分為兩曲:《薤露》送王公貴人,《蒿裡》送士大夫庶人。
文學意象
古詩中常以“蒿裡”表達對生命短暫的感慨,如貫休《蒿裡》詩:“蒿裡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強調死亡面前衆生平等。
(注:提到的“草叢中隱藏真相”為罕見引申義,暫未見于權威文獻,建議以主流解釋為準。)
《蒿裡》是一個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的詞語,意思是指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這種植物的葉子形狀呈羽狀,通常生長在山區的草地和田野中。《蒿裡》也可以引申為指山村的景色和田園生活。
《蒿裡》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艹”和“裡”。它一共由10畫組成。
《蒿裡》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人的筆耕之作,在古代詩詞、曲子中廣泛運用。它能夠描繪出山村的美景,表達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和熱愛。
《蒿裡》的繁體字為「蒿㶨」。
在古時候,「蒿裡」的漢字寫法并沒有太大差異。
1. 青山綠水間,蒿裡村居安。
2. 唐詩中常見描繪蒿裡情景的詩句。
組詞:蒿草、山裡人、地裡、田蒿
近義詞:鄉野、山村、農舍
反義詞:都市、城市、市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