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蒿裡的意思、蒿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蒿裡的解釋

(1).古挽歌名。 晉 崔豹 《古今注·音樂》:“《薤露》《蒿裡》,并喪歌也。出 田橫 門人。 橫 自6*殺,門人傷之,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滅也;亦謂人死魂魄歸於蒿裡……至 孝武 時, 李延年 乃分為二曲,《薤露》送王公貴人,《蒿裡》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為挽歌。” 明 徐霖 《繡襦記·歌郎競技》:“歌聲悽愴稱獨步,《蒿裡》《薤露》,號泣於旻天,遑遑子求父。”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褚生》:“ 劉 命之歌,為歌《蒿裡》。”

(2).本為山名,相傳在 泰山 之南,為死者葬所。因以泛指墓地;陰間。《漢書·廣陵厲王劉胥傳》:“蒿裡召兮郭門閲,死不得取代庸,身自逝。” 顔師古 注:“蒿裡,死人裡。” 晉 陶潛 《祭程氏妹文》:“死如有知,相見蒿裡。” 唐 羅隱 《芳樹》詩:“ 秦王 不肯歛手下沙丘, 孟賁 不合低頭入蒿裡。”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蒿裡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蒿裡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字面釋義與文獻記載

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蒿裡”原指長滿蒿草的山地,後引申為死者魂魄歸聚之地,代指墓地或陰間。漢代《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三》載有《蒿裡》詩:“蒿裡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表明其作為挽歌的早期形态。

二、喪葬文化中的特殊含義

該詞在漢代演變為送葬挽歌名,屬樂府《相和歌辭》的《相和曲》。《漢書·武帝紀》顔師古注引三國谯周《法訓》稱:“挽歌者,高帝召田橫至屍鄉,自斃,從者不敢哭,故為此歌以寄哀音”,顯示其與喪葬儀式的密切關聯。與《薤露》并稱古代挽歌雙璧,《蒿裡》多用于士大夫、庶人葬禮。

三、文學意象的延伸

唐代詩人貫休《蒿裡》詩雲:“兔不遲,烏更急,但恐穆王八駿,著鞭不及。所以蒿裡,墳出蕺蕺”,此處的“蒿裡”已發展為生死觀的詩意表達,象征生命短暫與死亡必然。宋代郭茂倩編撰的《樂府詩集》将《蒿裡曲》歸入“雜曲歌辭”,體現其在詩歌體裁中的特殊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蒿裡”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意義與死亡、喪葬相關,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1. 地理概念
    最初指泰山南面的山名,相傳為死者葬所。如《漢書》記載“蒿裡召兮郭門閲”,顔師古注“蒿裡,死人裡”。

  2. 引申為死亡歸宿
    後泛指墓地或陰間,成為死亡和魂魄聚居的象征。陶潛《祭程氏妹文》中“死如有知,相見蒿裡”即用此意。

二、曆史背景與演變

  1. 古喪歌名
    漢代以前,《蒿裡》與《薤露》同為喪歌,源自田橫門人哀悼田橫之作。漢武帝時,李延年将其分為兩曲:《薤露》送王公貴人,《蒿裡》送士大夫庶人。

  2. 文學意象
    古詩中常以“蒿裡”表達對生命短暫的感慨,如貫休《蒿裡》詩:“蒿裡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強調死亡面前衆生平等。

三、文化象征

附:讀音與結構

(注:提到的“草叢中隱藏真相”為罕見引申義,暫未見于權威文獻,建議以主流解釋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奧邃罷吏版曹博選才流長統靴超用俦夷傳載初潮搭膊道谀得民帝極凡吏妃嫔觀觇龜绶虎将昏瞀獲渠火頭軍踐禮餞贈交馬君子好逑巨細無遺兩骖褵帨羅帕眉心門寵妙不可言鳴蛙逆兵泥古非今奴隸社會槃璞豈特丘宇壤樹苒蒻乳白三尺焦桐升班食不裹腹飾貌首尾相應衰親所除讨乞搨翼同父同恤閑靖銜疚險畏現行小父小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