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谥議的意思、谥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谥議的解釋

亦作“諡議”。古代帝王、貴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後,下禮官評議其生平事迹,依據谥法拟定谥號,奏請欽定,謂之“謚議”。 漢 崔駰 有《章帝謚議》。 唐 白居易 《鄭涵等太常博士制》:“凡朝廷禮制,或損益有宜,中外謚議,或褒貶不決,爾為博士,皆得正之。”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考史二》:“﹝《漢書》《高帝紀》:‘羣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 漢太祖 ,功最高。”上尊號曰 高皇帝 。’此諡議之始也。” 明 吳讷 《文章辨體序題·谥議》:“ 漢 晉 而下,凡公卿大夫賜謚,必下太常定議,博士乃詢察其善惡賢否,著為謚議,以上于朝。若 晉 秦秀 之議 何曾 、 賈充 , 唐 獨孤及 之議 苗俊卿 , 宋 鄧忠臣 之議 歐陽永叔 是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谝議(shì yì),是中國古代禮制中一項重要的官方評議程式,指在帝王、後妃、貴族或高官死後,由朝廷禮官或專門機構根據其生平事迹、道德品行和功過是非,集體讨論并拟定谥號的過程與文書。谥號是給予逝者帶有褒貶評價性質的稱號,而“谥議”則是形成這一稱號的決策環節。

核心含義解析:

  1. 制度性評議

    谥議是古代谥法制度的關鍵步驟,通常由禮部官員、太常寺或專門的谥議機構主持。參與者需依據儒家倫理标準(如忠、孝、仁、義)和史官記錄,對逝者一生進行綜合評價,提出谥號草案并陳述理由。例如,唐代規定三品以上官員可議谥,需經“博士議,太常寺定,尚書省核”的流程(《唐六典·卷十四》)。

  2. 文書形式

    “谥議”亦指記錄評議結果的官方文書,内容包括:

    • 逝者生平概述
    • 功過分析
    • 拟谥用字依據(如“文”表學識、“武”彰軍功、“厲”斥暴虐)
    • 參與評議官員署名

      此類文書需提交皇帝最終裁定,如《宋史·禮志》載宋仁宗谥議過程:“太常禮院奏谥曰‘神文聖武明孝’,诏恭依”。

  3. 曆史功能

    谥議制度通過“蓋棺定論”實現道德教化與政治規訓:

    • 褒貶勸誡:如“隋炀帝”之“炀”(好内遠禮)警示後世君主;
    • 維護禮法:宋代範仲淹谥“文正”,彰顯“道德博洽”“靖共其位”的儒家理想;
    • 權力制衡:明代張居正死後遭谥議彈劾,谥號由“文忠”改“文愍”,反映政治鬥争。

權威文獻佐證:

谝議作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嚴謹的評議程式将曆史人物的功過納入儒家價值體系,其運作機制與文獻記錄(如《谥法通考》《古今谥考》)為研究傳統禮制、官僚體系及倫理觀念提供了關鍵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谥議”是中國古代對逝者生平進行評定、拟定谥號的重要禮儀程式,具體解釋如下:

1.定義與核心作用

“谥議”指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去世後,由禮官(如太常博士)對其生平事迹進行評議,依據《谥法》拟定谥號,并奏請皇帝最終欽定的過程。其目的是通過谥號對逝者的功過是非進行總結,體現“蓋棺定論”的傳統觀念。

2.執行流程

3.曆史實例

4.文化意義

谥議制度不僅是對個人的評價,也反映了古代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和政治導向。例如,惡谥(如隋炀帝的“炀”)具有警示作用,而美谥(如“文正”)則成為士大夫追求的最高榮譽。

如需進一步了解谥法用字規則或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逸周書·谥法解》等文獻,或查閱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埃芥白首相知本基倉官穪量吃不開遲暮淳悫蹙頓邨寺褡連颠崕低蛾蠹國殘民耳聞眼見風木之思風馭格格駁駁管壁卦爻刿剔國營經濟蠱心喪志河坎覈選鶴柱韹韹畫行火環火雲價等連城積恩京秩鸠雨恐惕郎台鸰原留犁撓酒六箴俪語馬圉沒計奈何幎曆南方頻次迫截樸厚蒲葵箑區極少參守瓶緘口守志隋祭田捐鐵沙掌題説問端邪怪謝媒紅諧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