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谥議的意思、谥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谥議的解釋

亦作“諡議”。古代帝王、貴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後,下禮官評議其生平事迹,依據谥法拟定谥號,奏請欽定,謂之“謚議”。 漢 崔駰 有《章帝謚議》。 唐 白居易 《鄭涵等太常博士制》:“凡朝廷禮制,或損益有宜,中外謚議,或褒貶不決,爾為博士,皆得正之。”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考史二》:“﹝《漢書》《高帝紀》:‘羣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 漢太祖 ,功最高。”上尊號曰 高皇帝 。’此諡議之始也。” 明 吳讷 《文章辨體序題·谥議》:“ 漢 晉 而下,凡公卿大夫賜謚,必下太常定議,博士乃詢察其善惡賢否,著為謚議,以上于朝。若 晉 秦秀 之議 何曾 、 賈充 , 唐 獨孤及 之議 苗俊卿 , 宋 鄧忠臣 之議 歐陽永叔 是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谥議”是中國古代對逝者生平進行評定、拟定谥號的重要禮儀程式,具體解釋如下:

1.定義與核心作用

“谥議”指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去世後,由禮官(如太常博士)對其生平事迹進行評議,依據《谥法》拟定谥號,并奏請皇帝最終欽定的過程。其目的是通過谥號對逝者的功過是非進行總結,體現“蓋棺定論”的傳統觀念。

2.執行流程

3.曆史實例

4.文化意義

谥議制度不僅是對個人的評價,也反映了古代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和政治導向。例如,惡谥(如隋炀帝的“炀”)具有警示作用,而美谥(如“文正”)則成為士大夫追求的最高榮譽。

如需進一步了解谥法用字規則或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逸周書·谥法解》等文獻,或查閱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谥議

谥議,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谥和議。

谥:

谥的拆分部首是讠和土,總共有7個筆畫。谥被用來給死者在他們去世後賜予一個尊稱或稱號。

議:

議的拆分部首是讠和言,總共有8個筆畫。議表示通過讨論或辯論達成共識和決策。

谥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封建時期。皇帝或貴族去世後,朝廷或家族會通過讨論确定一個谥號,以表達對逝者的敬意和評價。

在繁體字中,谥議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古代漢字書寫方式有所不同,但谥字的基本意義沒有變化。例如,在《字彙》一書中,谥的寫法為“謚”。

例句:

1. 朝廷決定追谥該将領為“忠勇将軍”。

2. 給予他這樣高尚的谥號,是對他為國家做出的貢獻的肯定。

組詞:

1. 谥號:指給死者賜予的稱號。

2. 谥稱:特定的稱號或頭銜。

3. 谥祭:追念逝者并祭祀其靈魂的儀式。

近義詞:

1. 稱謂:指對某人的稱呼或稱號。

2. 頭銜:指根據職位或社會地位所賦予的尊稱。

反義詞:

1. 姓名:指個體的具體名稱。

2. 普通稱呼:對沒有特定稱號或頭銜的人使用的常規稱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