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複仇(fù chóu)指因遭受傷害或冤屈而對施加傷害者進行報複的行為,核心含義是通過行動讨回公道或發洩怨恨。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析:
報仇
指針對傷害自己或親友的人采取報複行動,以平衡心理或恢複正義。
例:《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為“報仇,對仇敵進行報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情感動機
強調由仇恨驅動的報複行為,區别于一般争執。
例:《漢語大詞典》釋為“以仇恨之心報複”(來源: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二字組合凸顯“以敵對行動回應傷害”的語義邏輯(《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2014)。
《禮記·曲禮上》載:“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反映儒家對複仇的矛盾态度——既認可其正當性,又強調禮法約束(來源:王文錦. 禮記譯解. 中華書局, 2016)。
《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轲刺秦王,被诠釋為“為燕國複仇”的典型叙事(來源:司馬遷. 史記. 中華書局, 2014)。
詞語 | 核心差異 |
---|---|
報複 | 泛指回擊,未必含深仇 |
雪恨 | 側重消除怨恨,方式未必激烈 |
複仇 | 強調以激烈手段回應深仇 |
傳統語境中,複仇常與“血親倫理”綁定(如“父仇不共戴天”),但現代法律體系已否定私力複仇的正當性,轉為通過司法途徑實現公力救濟(《法學導論》. 法律出版社, 2020)。
“複仇”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ù chóu,指對仇人進行報複的行為或心理。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更深入的例句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文學研究。
白鼻騧白耳白匪冰淩必須脖兒拐步雪履穿長拍敕印辭典學翠帳打赤腳大戶倒偃得彩墊刀東差西誤洞仙詞斷割負戴格除公事房宮屯過堂風漢将合法性郊棷勁操盡下赍志而殁科分靈知犂途六擾滅祀拍子平衢批評家皮靴千裡神交七寶花怯弱乞留乞良卿尹拳參繞梁三鬴身首異地耍逗霜霰耍手腕水粒死不要臉飼雀簨軸未一溫淳蚊虻負山溫婉洩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