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具中安裝的橫軸。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一:“﹝磟碡﹞其制長可三尺,大小不等,或木或石。刊木括之,中受簨軸,以利旋轉。”
“簨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傳統農具中的部件。根據多個來源的整合,其解釋如下:
“簨軸”指農具中安裝的橫軸,常用于磟碡(一種用于碾壓谷物或平整土地的農具)等工具,起到支撐和旋轉的作用。例如,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提到,磟碡的構造需通過簨軸實現靈活旋轉,以提高耕作效率。
部分資料提到,“簨”在古漢語中也可指懸挂鐘、磬、鼓的架子橫梁,但這一用法與“簨軸”的農具含義無直接關聯,需根據上下文區分。
“簨軸”是農業器械中的關鍵部件,體現了古代機械設計的實用性。若需進一步了解磟碡等農具的完整構造,可參考《農政全書》原文或農業史相關研究。
《簨軸》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用來拿住一端棒狀物體(如筆刷)而使之能順利運動的繩索或帶子。
《簨軸》的部首是“示”,總筆畫數為20。
《簨軸》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廣韻》中,是由盛韻古音“瑄”音所指。後來逐漸演變成為現代漢字詞語。
《簨軸》的繁體字為「簨軸」。
在古代漢字中,“簨軸”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如《說文解字》中記載的古代寫法為「籑茿」。
1. 他用簨軸将筆刷固定在畫架上,以便更好地作畫。
2. 這把扇子的簨軸松動了,需要修理一下。
1. 簨軸松動
2. 簨軸修理
簪竿、筆杆
簨軸的反義詞是簨子。
【别人正在浏覽】